陆港道路承载力合理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陆港物流园区的兴起 | 第9-10页 |
1.1.2 众多因素制约陆港的发展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安排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陆港道路承载力相关理论 | 第15-22页 |
2.1 陆港基本内涵 | 第15-17页 |
2.1.1 陆港的概念 | 第15页 |
2.1.2 陆港的特点 | 第15-16页 |
2.1.3 陆港的功能 | 第16-17页 |
2.2 承载力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2.1 承载力概述 | 第17页 |
2.2.2 资源稀缺理论 | 第17-18页 |
2.2.3 短板理论 | 第18页 |
2.3 运输需求理论 | 第18-19页 |
2.4 供需均衡理论 | 第19页 |
2.5 陆港道路承载力研究假设前提 | 第19-2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陆港腹地运输需求调查及预测 | 第22-31页 |
3.1 陆港腹地范围的界定 | 第22-23页 |
3.1.1 “腹地”的概念 | 第22页 |
3.1.2 陆港腹地的定义 | 第22-23页 |
3.1.3 陆港腹地范围的界定方法 | 第23页 |
3.2 运输需求界定及启示 | 第23-24页 |
3.3 陆港腹地货物运输需求调查 | 第24-26页 |
3.3.1 货物运输需求调查思路 | 第24-25页 |
3.3.2 货物运输需求调查方法 | 第25-26页 |
3.4 陆港腹地货物运输需求预测 | 第26-30页 |
3.4.1 货物运输需求预测思路 | 第26页 |
3.4.2 货物运输需求预测方法比选 | 第26-27页 |
3.4.3 货物运输需求预测方法选择 | 第27-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陆港道路承载力评价模型 | 第31-46页 |
4.1 货物运输需求与交通量的关系及转化 | 第31-34页 |
4.1.1 陆港运输需求测算 | 第31-32页 |
4.1.2 运输需求与交通量的关系 | 第32页 |
4.1.3 运输需求与交通量的转化 | 第32-34页 |
4.2 陆港道路承载力测算 | 第34-41页 |
4.2.1 陆港道路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34-37页 |
4.2.2 陆港道路承载力测算思路 | 第37页 |
4.2.3 陆港道路承载力测算方法 | 第37-41页 |
4.3 陆港道路适应性评价 | 第41-43页 |
4.3.1 陆港道路宏观层面 | 第41-42页 |
4.3.2 陆港道路微观层面 | 第42-43页 |
4.4 陆港道路结构优化 | 第43-45页 |
4.4.1 陆港道路宏观层面优化分析 | 第43-44页 |
4.4.2 陆港道路微观层面优化分析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6-55页 |
5.1 西安公路港现状 | 第46页 |
5.2 西安公路港交通量预测 | 第46-52页 |
5.2.1 公路港腹界定及其概况 | 第46-48页 |
5.2.2 公路港腹地货物运输需求预测 | 第48-49页 |
5.2.3 公路港运输需求测算 | 第49-50页 |
5.2.4 运输量转化为交通量 | 第50-52页 |
5.3 公路港道路承载力测算 | 第52-53页 |
5.4 公路港道路承载力合理性评价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