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结构性能的运营环境影响与规律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40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1.1 课题背景第17-18页
        1.1.2 项目资助第18页
    1.2 环境激励下的模态参数识别第18-23页
        1.2.1 频域方法第19页
        1.2.2 时域方法第19-21页
        1.2.3 时频域方法第21-22页
        1.2.4 各种识别方法的综合应用第22-23页
    1.3 桥梁结构有限元分析与模型修正方法第23-30页
        1.3.1 有限元建模与分析方法第23-24页
        1.3.2 模型修正方法第24-28页
        1.3.3 模型修正的优化方法第28-29页
        1.3.4 模型修正目前存在的问题第29-30页
    1.4 环境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第30-35页
        1.4.1 环境因素第30-31页
        1.4.2 温度对桥梁结构的影响第31-33页
        1.4.3 日照辐射与温度效应分析第33-34页
        1.4.4 频率-温度统计模型第34-35页
    1.5 桥梁车辆荷载统计与移动荷载识别第35-38页
        1.5.1 车辆荷载统计分析第35-36页
        1.5.2 车荷载识别第36-38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有限元建模与模型修正第40-68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某大跨-刚构连续梁桥及其健康监测系统第40-44页
        2.2.1 桥梁概况第40-41页
        2.2.2 东营桥健康监测系统第41-44页
    2.3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第44-51页
        2.3.1 ANSYS 三维实体模型第45-46页
        2.3.2 ANSYS 梁单元模型第46-47页
        2.3.3 有限元模型静动力分析第47-51页
    2.4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方法的模型修正第51-57页
        2.4.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第51-52页
        2.4.2 利用 RBF 神经网络进行模型修正原理第52-53页
        2.4.3 待修正参数筛选第53-54页
        2.4.4 样本点选择第54页
        2.4.5 桥梁模型修正第54-57页
    2.5 基于径向基响应面方法的模型修正第57-67页
        2.5.1 径向基函数基本理论第57页
        2.5.2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响应面方法第57-58页
        2.5.3 建模样本的选取第58-59页
        2.5.4 响应面模型评价标准第59-60页
        2.5.5 基于 RBF 响应面方法的模型修正第60-62页
        2.5.6 桥梁模型修正第62-67页
    2.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3章 基于环境激励的刚构-连续梁桥模态频率识别第68-82页
    3.1 引言第68页
    3.2 东营桥加速度监测子系统第68-70页
    3.3 随机子空间方法第70-73页
        3.3.1 随机子空间法(SSI)原理第70-72页
        3.3.2 SSI 法分析实测数据第72-73页
    3.4 改进的功率谱峰值法第73-81页
        3.4.1 功率谱峰值法理论(PP) 原理第73-74页
        3.4.2 低通滤波第74-76页
        3.4.3 去除虚假模态第76-77页
        3.4.4 改进的功率谱峰值法流程第77-80页
        3.4.5 小波过滤第80-81页
    3.5 随机子空间法与改进的 PP 法比较第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4章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温度分布规律分析第82-101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原理第82-83页
    4.3 东营桥温度传感监测系统第83-86页
        4.3.1 温度传感器选型第83-84页
        4.3.2 传感器布设第84-85页
        4.3.3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集成第85-86页
    4.4 温度数据分析第86-100页
        4.4.1 温度数据分析流程第86-87页
        4.4.2 日温度分析第87-89页
        4.4.3 月温度分布规律第89-94页
        4.4.4 季节温度分布情况第94-97页
        4.4.5 温差分布统计分析第97-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温度效应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第101-132页
    5.1 引言第101页
    5.2 温度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分析第101-104页
        5.2.1 温度对桥梁结构材料的影响第101-103页
        5.2.2 温度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03-104页
    5.3 考虑温度效应的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限元分析第104-111页
        5.3.1 预应力混凝土梁温度效应有限元建模分析第104-105页
        5.3.2 温度对梁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第105-110页
        5.3.3 温度效应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振型的影响第110-111页
    5.4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温度效应分析第111-117页
        5.4.1 我国桥梁温度梯度规范第111-112页
        5.4.2 刚构-连续梁桥温差荷载效应分析第112-117页
    5.5 日照辐射对桥梁结构静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第117-130页
        5.5.1 结构与环境热交换及热传导基本理论第117-119页
        5.5.2 温度场边界条件计算第119-122页
        5.5.3 刚构-连续梁桥环境气候参数第122-123页
        5.5.4 刚构-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日照辐射分析第123-130页
    5.6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6章 大跨刚构-连续梁桥应变分析第132-151页
    6.1 引言第132页
    6.2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第132-138页
        6.2.1 应变传感器原理第133-134页
        6.2.2 绝对温度补偿技术第134-135页
        6.2.3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第135-138页
    6.3 东营桥光纤光栅应变传感网络第138-142页
        6.3.1 应变传感器选型第138-139页
        6.3.2 应变测点布置第139-141页
        6.3.3 光纤光栅传感网络集成第141-142页
    6.4 应变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42-150页
        6.4.1 数据预处理第142-143页
        6.4.2 温度补偿第143-145页
        6.4.3 数据时程分析第145-147页
        6.4.4 应变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第147-150页
    6.5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第7章 车辆荷载统计与移动车辆荷载识别第151-169页
    7.1 引言第151页
    7.2 车辆荷载概率分布模型第151-158页
        7.2.1 车辆荷载概率分布第152-157页
        7.2.2 车辆荷载极值分布第157-158页
    7.3 基于荷载形函数的移动车辆荷载识别方法第158-167页
        7.3.1 移动荷载下结构动态响应的计算第159-160页
        7.3.2 基于荷载形函数的移动荷载识别方法第160-162页
        7.3.3 桥梁模型的建立第162-163页
        7.3.4 构造移动荷载和计算桥梁响应第163-165页
        7.3.5 形函数响应矩阵第165-166页
        7.3.6 移动荷载识别及噪声鲁棒性分析第166-167页
    7.4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第169-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8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89-192页
致谢第192-194页
个人简历第194页

论文共1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干部教育研究(1978-2012)
下一篇:航天器近距离运动的鲁棒姿轨联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