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第二章 过去的内幕交易主体认定标准:信息占有标准 | 第10-12页 |
一、信息占有标准的提出 | 第10页 |
二、信息占有标准的归责原理 | 第10-11页 |
三、信息占有标准的缺点和废弃 | 第11-12页 |
第三章 现行的主体标准:信义义务标准 | 第12-18页 |
一、传统理论下的信义义务标准 | 第12-14页 |
(一) 传统内幕人(corporation insider) | 第13页 |
(二) 临时内幕人(temporary insider) | 第13-14页 |
二、盗用理论下的信义义务标准 | 第14-16页 |
三、信息传递理论下的信义义务标准 | 第16-17页 |
四、传统理论下的信义义务标准与盗用理论下的信义义务标准之间的关系 | 第17页 |
五、信义义务标准适用的优势 | 第17-18页 |
第四章 现行标准:信义义务标准在适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第18-24页 |
一、面对厚颜无耻的信息盗用者的无力 | 第18-19页 |
二、适用于信息泄露情形时的不足和局部修正 | 第19-21页 |
三、面对非受托人盗取机密信息情形的空白 | 第21-24页 |
第五章 新的主体认定标准的提出:欺诈投资者标准 | 第24-27页 |
一、欺诈投资者标准概述 | 第24-25页 |
(一) 标准的由来 | 第24页 |
(二) 欺诈投资者标准释义及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二、欺诈投资者标准与信义义务标准关系初探 | 第25-27页 |
第六章 美国未来内幕交易主体认定标准的发展方向:欺诈投资者标准 | 第27-41页 |
一、必要性 | 第27-37页 |
(一) 从内幕交易管制目的说起:保证证券交易的公正性和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的信心 | 第27-30页 |
(二) 信义义务标准作为内幕交易主体认定标准的不适应性 | 第30-33页 |
(三) 必然的选择:欺诈投资者标准 | 第33-37页 |
二、可行性 | 第37-41页 |
(一) 他国立法和司法借鉴:将欺诈投资者标准作为主体认定标准 | 第37-39页 |
(二) 美国法律实践 | 第39-41页 |
第七章 他山之石:对中国内幕交易主体认定标准的启示 | 第41-44页 |
一、中国现行的内幕交易主体认定标准 | 第41-42页 |
二、现行标准的危害 | 第42页 |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欺诈投资者标准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词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