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威海市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社会融入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国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进城务工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理论分析第15-22页
    2.1 概念界定第15-17页
        2.1.1 进城务工青年定义第15页
        2.1.2 社会融入定义第15-16页
        2.1.3 第一代进城务工青年与新一代进城务工青年比较第16-17页
    2.2 进城务工青年的发展历程第17-18页
    2.3 理论基础第18-20页
        2.3.1 社会融入理论第18-19页
        2.3.2 政策科学理论第19页
        2.3.3 责任政府理论第19-20页
    2.4 重要性分析第20页
        2.4.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第20页
        2.4.2 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第20页
        2.4.3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需要第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2页
第3章 威海市进城务工青年群体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基本情况第22-32页
    3.1 调查研究情况概述第22页
    3.2 进城务工青年人员构成情况第22-24页
        3.2.1 地区构成第22-23页
        3.2.2 年龄构成第23页
        3.2.3 性别构成第23-24页
        3.2.4 婚姻状况第24页
    3.3 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第24-26页
        3.3.1 居住情况第24-25页
        3.3.2 业余时间的活动安排情况第25页
        3.3.3 消费支出情况第25页
        3.3.4 社会融入情况(交友情况)第25-26页
    3.4 进城务工青年就业情况第26-28页
        3.4.1 务工渠道第26页
        3.4.2 收入状况第26-27页
        3.4.3 行业分布情况第27页
        3.4.4 劳动强度调查情况第27页
        3.4.5 城后变化工作的原因第27-28页
    3.5 务工青年学习情况第28-29页
        3.5.1 进城背景第28页
        3.5.2 学历构成第28页
        3.5.3 接受再教育情况第28-29页
    3.6 进城务工青年权益保障和政治参与情况第29-31页
        3.6.1 保障工作程度第29页
        3.6.2 职业安全性程度第29页
        3.6.3 处理工伤情况第29-30页
        3.6.4 保障权益途径第30页
        3.6.5 参与政治情况第30-31页
    3.7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4章 面临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2-38页
    4.1 威海市进城务工青年社会融入面临的问题第32-35页
        4.1.1 经济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2-33页
        4.1.2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3-35页
        4.1.3 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第35页
    4.2 原因分析第35-37页
        4.2.1 从制度角度分析第35-36页
        4.2.2 从个人因素角度分析第36-37页
        4.2.3 从法律角度分析第37页
    4.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5章 政策建议第38-48页
    5.1 建立进城务工青年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第38页
    5.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38-39页
        5.2.1 养老保险实行分类管理第38-39页
        5.2.2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第39页
        5.2.3 建立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以普遍性为原则的工伤保险制度第39页
        5.2.4 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第39页
    5.3 切实改善进城务工青年子女受教育条件第39-40页
    5.4 大力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综合素质第40-42页
        5.4.1 加强技能培训第40-41页
        5.4.2 建立特色的技能培训模式第41-42页
    5.5 多举措改善进城务工青年居住条件第42页
    5.6 发挥社区桥梁纽带作用第42-44页
        5.6.1 建设开放型生活社区第43页
        5.6.2 创造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接触和交流的条件第43页
        5.6.3 社区管理体制相应调整第43-44页
    5.7 增强务工青年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44-45页
        5.7.1 增强融入自觉性第44页
        5.7.2 改变心理认知第44页
        5.7.3 培养城市归属感第44-45页
        5.7.4 维护合法权益第45页
    5.8 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5-47页
        5.8.1 实现进城务工青年与城市居民待遇平等第45-46页
        5.8.2 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政治地位第46-47页
        5.8.3 进一步满足进城务工青年精神文化需求第47页
    5.9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附录第52-59页
后记第59-60页
个人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研究--以福建省为视野
下一篇:《十地经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