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住房保障政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住房保障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1.3.2 针对供给方政策的研究 | 第13页 |
1.3.3 针对需求方的政策研究 | 第13-14页 |
1.3.4 针对配套机制方面的研究 | 第14页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住房保障政策分析框架 | 第17-27页 |
2.1 针对供给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17-20页 |
2.1.1 政府直接建设保障性住房 | 第17-19页 |
2.1.2 政府对供给方进行补贴 | 第19-20页 |
2.2 针对需求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20-22页 |
2.2.1 货币补贴 | 第20-22页 |
2.2.2 住房公积金制度 | 第22页 |
2.3 住房保障政策运行的配套机制 | 第22-25页 |
2.3.1 住房保障对象的划分 | 第22-24页 |
2.3.2 价格管制机制 | 第24-25页 |
2.4 住房保障政策分析框架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威海市住房保障政策及实施效果 | 第27-47页 |
3.1 威海市针对供给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27-36页 |
3.1.1 供给方补贴政策 | 第27-29页 |
3.1.2 保障房建设标准 | 第29-31页 |
3.1.3 保障房的价格 | 第31-36页 |
3.2 威海市针对需求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36-42页 |
3.2.1 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 | 第36-37页 |
3.2.2 住房公积金政策 | 第37-38页 |
3.2.3 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政策 | 第38-40页 |
3.2.4 廉租房货币补贴政策 | 第40-42页 |
3.3 威海市住房保障政策运行的配套机制 | 第42-45页 |
3.3.1 住房保障的管理机构 | 第42页 |
3.3.2 准购制度 | 第42-43页 |
3.3.3 保障房的退出机制 | 第43-44页 |
3.3.4 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3.3.5 惩罚机制 | 第45页 |
3.4 威海市住房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3.4.1 供给方政策方面 | 第45页 |
3.4.2 需求方政策方面 | 第45-46页 |
3.4.3 配套机制方面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的经验借鉴 | 第47-60页 |
4.1 社会型住房保障政策 | 第47-52页 |
4.1.1 美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47-49页 |
4.1.2 香港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49-52页 |
4.2 全面责任型住房保障政策 | 第52-57页 |
4.2.1 德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52-54页 |
4.2.2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54-57页 |
4.3 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对威海的启示 | 第57-58页 |
4.3.1 供给方政策方面 | 第57-58页 |
4.3.2 需求方政策方面 | 第58页 |
4.3.3 配套机制方面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完善威海市住房保障政策的建议 | 第60-64页 |
5.1 针对供给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60-61页 |
5.2 针对需求方的住房保障政策 | 第61-62页 |
5.3 住房保障政策运行的配套机制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