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三、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 第20-30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 整体性治理 | 第20-21页 |
(二) 区域政府合作机制 | 第21-22页 |
(三) 蓝色经济区及其范围界定 | 第22-23页 |
二、 作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分析框架的整体性治理 | 第23-28页 |
(一) 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 | 第24-26页 |
(二) 整体性治理与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契合性分析 | 第26-27页 |
(三) 整体性治理对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启示 | 第27-28页 |
三、 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动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 引力作用分析——主观诉求的指引 | 第28-29页 |
(二) 压力作用分析——内部需求的催生 | 第29页 |
(三) 推力作用分析——外部环境的推动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政府合作的经验借鉴 | 第30-36页 |
一、 美国东北海岸区域政府合作实践 | 第30-31页 |
二、 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实践 | 第31-35页 |
(一) 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 | 第31-33页 |
(二) 泛珠三角区域政府合作机制 | 第33-35页 |
三、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的借鉴意义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9页 |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现状 | 第36-39页 |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发展的历程 | 第37-38页 |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取得的成效 | 第38-39页 |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2页 |
(一) 合作层次不高,制度化程度较低 | 第39-40页 |
(二)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 第40-41页 |
(三)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中央政府缺位 | 第41页 |
(四) 缺乏权威性政府间合作协调组织 | 第41-42页 |
(五) 缺乏完善有效的政府间合作机制体系 | 第42页 |
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2-46页 |
(一) 传统行政体制与横向区域合作的矛盾 | 第42-43页 |
(二) 现行财税分配政策体制的制约 | 第43-44页 |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抑制区域间的合作发展 | 第44-45页 |
(四) 信息不对称导致区域合作的障碍 | 第45页 |
(五) 缺乏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 | 第45-46页 |
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对策 | 第49-61页 |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思路 | 第49-51页 |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49-50页 |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性区域政府合作机制构建的微观策略 | 第51-59页 |
(一) 良好制度环境和跨界协调机构 | 第52-55页 |
(二) 合理有效的政府合作协调与沟通机制 | 第55-56页 |
(三) 平稳有序的政府合作运作与执行机制 | 第56-57页 |
(四) 平等互信的政府合作信任与责任机制 | 第57页 |
(五) 规范严格的政府合作监督与约束机制 | 第57-58页 |
(六) 科学合理的政府合作保障与激励机制 | 第58页 |
(七) 互利共赢的政府合作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机制 | 第58-59页 |
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的整体性策略框架及运行模式 | 第59-61页 |
(一)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的整体性策略框架 | 第59-60页 |
(二)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的整体性运行模式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