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8-14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西汉游学的渊源 | 第16-22页 |
2.1 游学的概念 | 第16-19页 |
2.1.1 游学的本义 | 第16-17页 |
2.1.2 主体身份重合,游说有别于游学 | 第17-18页 |
2.1.3 游学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 先秦时期的游学 | 第19-22页 |
2.2.1 孔子的流动式教育 | 第19-20页 |
2.2.2 儒家的“不远游”与道家“逍遥游” | 第20-22页 |
第3章 西汉游学发展的原因和概况 | 第22-29页 |
3.1 西汉游学发展的原因 | 第22-26页 |
3.1.1 政治因素 | 第22-23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23-24页 |
3.1.3 文化因素 | 第24-25页 |
3.1.4 教育因素 | 第25-26页 |
3.2 西汉游学发展概况 | 第26-29页 |
3.2.1 高祖-景帝时期的游学 | 第26-27页 |
3.2.2 武帝-成帝时期的游学 | 第27-28页 |
3.2.3 哀帝-王莽时期的游学 | 第28-29页 |
第4章 西汉游学的主体和类型 | 第29-38页 |
4.1 西汉游学的主体 | 第29-32页 |
4.1.1 普通平民 | 第29-30页 |
4.1.2 富室贵族 | 第30-31页 |
4.1.3 社会游民 | 第31-32页 |
4.2 西汉游学的类型 | 第32-38页 |
4.2.1 体验之游 | 第32-33页 |
4.2.2 从师之游 | 第33-34页 |
4.2.3 交友之游 | 第34-35页 |
4.2.4 集会之游 | 第35-36页 |
4.2.5 考察之游 | 第36-38页 |
第5章 西汉游学的职能 | 第38-42页 |
5.1 游学使西汉文人精神上富足 | 第38-39页 |
5.2 游学为西汉文人谋职提供准备 | 第39-42页 |
第6章 西汉游学的特点 | 第42-47页 |
6.1 游于官学与私学 | 第42-43页 |
6.2 老少皆游学 | 第43页 |
6.3 游学从师多求学于名家大师 | 第43-44页 |
6.4 游学活动的国家化 | 第44-47页 |
第7章 西汉游学的影响 | 第47-56页 |
7.1 西汉游学活动改变读书人的命运 | 第47页 |
7.2 西汉文人阶层独特性格的形成 | 第47-50页 |
7.2.1 求识明“道”,以“道”谋“利” | 第47-49页 |
7.2.2 重视交流、尊师重教 | 第49页 |
7.2.3 豁达待已,向往自由 | 第49-50页 |
7.3 游学促进了西汉文化的传播 | 第50-51页 |
7.3.1 游学活动下移,游学地域扩散 | 第50-51页 |
7.3.2 经学大师的培养,学习内容的多样 | 第51页 |
7.4 游学维护西汉王朝的稳定 | 第51-53页 |
7.4.1 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达到巩固汉朝统治的目的 | 第51-52页 |
7.4.2 促进西汉文化的大一统 | 第52-53页 |
7.5 西汉游学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 第53-56页 |
7.5.1 先秦时期,“游”、“学”并举 | 第53-54页 |
7.5.2 东汉时期,“游”不在“学” | 第54-56页 |
第8章 结语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