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8-10页 |
2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形成过程 | 第10-17页 |
2.1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萌芽 | 第12页 |
2.2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觉醒和反思 | 第12-14页 |
2.3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成熟和自觉 | 第14-15页 |
2.4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当代性与多元化走向 | 第1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3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分析 | 第17-42页 |
3.1 题材和人物的选择 | 第17-25页 |
3.1.1 选择“平凡事”作题材 | 第17-18页 |
3.1.2 选择“平凡人”作人物 | 第18-25页 |
3.2 矛盾和冲突的表现 | 第25-30页 |
3.2.1 戏剧化矛盾的表现 | 第25-27页 |
3.2.2 被动式冲突的表现 | 第27-30页 |
3.3 结构和结局的设置 | 第30-35页 |
3.3.1 “苦乐相错”的结构设置 | 第31-33页 |
3.3.2 “大团圆”的结局设置 | 第33-35页 |
3.4 抒情和崇高的突显 | 第35-40页 |
3.4.1 “煽情” | 第35-38页 |
3.4.2 崇高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构建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文化土壤 | 第42-52页 |
4.1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文化心理 | 第42-45页 |
4.1.1 中和之美 | 第42-44页 |
4.1.2 对儒家思想的突破 | 第44-45页 |
4.2 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 | 第45-48页 |
4.2.1 创作者个人的艺术勇气和社会责任感 | 第45-46页 |
4.2.2 受众的“弱点” | 第46-48页 |
4.3 特定历史条件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 谢晋电影悲剧精神的当代传承性思考 | 第52-58页 |
5.1 “悲剧精神”遭遇的困境 | 第52-53页 |
5.2 当代文化土壤中重建“悲剧精神”的意义 | 第53-55页 |
5.3 从谢晋电影看“悲剧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 第55-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2页 |
B 谢晋电影年表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