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公安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引言第8-10页
第2章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一般理论第10-18页
    2.1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界定第10-13页
        2.1.1 保险免责条款的概念第10-11页
        2.1.2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概念与内容第11-13页
    2.2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产生原因及理论依据第13-15页
        2.2.1 交强险产品的商业性第13-14页
        2.2.2 交强险合同的射幸性第14-15页
    2.3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目的与功能第15-18页
        2.3.1 明确保险人承担责任的性质与范围第15-16页
        2.3.2 防范我国交强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第16-18页
第3章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适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第18-31页
    3.1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适用现状第18-20页
        3.1.1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诉讼泛滥第18-19页
        3.1.2 司法实践中“同案不同判”现象第19-20页
    3.2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第20-25页
        3.2.1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合法性引起争议第20-22页
        3.2.2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合理性遭受质疑第22-23页
        3.2.3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无责垫付”是伪命题第23-24页
        3.2.4 交强险免责条款的内容设计存在疏漏第24-25页
    3.3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存在法律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5-31页
        3.3.1 司法实践对《交强险条例》第22条有不同解读第25-26页
        3.3.2 《交强险条例》未明确规定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第26-28页
        3.3.3 保险人合同责任与被保人侵权责任的混淆第28-29页
        3.3.4 保险人垫付责任及其追偿权机制的立法缺失第29-31页
第4章 域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例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与启示第31-36页
    4.1 域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例的分析第31-34页
        4.1.1 美国的相关立法例分析第31-32页
        4.1.2 德国的相关立法例分析第32-33页
        4.1.3 日本的相关立法例分析第33页
        4.1.4 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立法例分析第33-34页
    4.2 域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关立法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与启示第34-36页
        4.2.1 以保障受害人的人身伤亡利益救济为首要目标第34-35页
        4.2.2 兼顾交强险法律关系各方关系人的利益平衡第35-36页
第5章 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存在法律问题的完善建议第36-47页
    5.1 准确认定交强险免责条款的法律效力第36-38页
        5.1.1 交强险法定免责条款的法律适用第36-37页
        5.1.2 交强险约定免责条款的效力认定第37-38页
    5.2 通过司法解释明确受害第三人的直接请求权第38-41页
        5.2.1 明确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法理基础及性质第38-40页
        5.2.2 确定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的适用条件第40-41页
    5.3 建立完善的交强险保险人垫付责任及其追偿权机制第41-44页
        5.3.1 明确交强险保险人垫付责任的性质与法律构成第41-42页
        5.3.2 通过立法保障交强险保险人追偿权的行使第42-44页
    5.4 重新设计我国交强险免责条款的具体内容第44-47页
        5.4.1 交强险免责条款与相关法律规定的有效衔接第44-45页
        5.4.2 交强险免责条款相关重点概念的含义解释第45-47页
第6章 结语第47-48页
致谢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医生的注意义务
下一篇: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的国家赔偿责任探究--从长沙“公路百慕大”事件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