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工程岩体节理网络 | 第10-12页 |
1.2.2 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 | 第12-15页 |
1.2.3 进路回采力学规律 | 第15-16页 |
1.2.4 矿岩峰后承载能力 | 第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2 工程岩体节理随机网络可视化模型 | 第19-30页 |
2.1 Ⅳ矿体节理工程地质调查 | 第19-23页 |
2.1.1 工程地质调查网布置 | 第19-20页 |
2.1.2 工程地质调查统计结果 | 第20-21页 |
2.1.3 工程地质调查结果分析 | 第21-23页 |
2.2 节理随机网络模型 | 第23-26页 |
2.2.1 Monte Carlo方法 | 第23-24页 |
2.2.2 工程岩体概率模型 | 第24-25页 |
2.2.3 节理网络随机过程原理 | 第25-26页 |
2.3 节理随机网络可视化 | 第26-29页 |
2.3.1 基本假定 | 第26页 |
2.3.2 概率模型选择与检验 | 第26-27页 |
2.3.3 节理网络可视化实现 | 第27-28页 |
2.3.4 数值算例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30-42页 |
3.1 Ⅳ矿岩物理力学实验 | 第30-35页 |
3.1.1 岩石取样地点 | 第30-31页 |
3.1.2 岩石力学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1.3 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3.2 工程岩体质量分级 | 第35-38页 |
3.2.1 岩体质量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3.2.2 RMR质量分级方法修正 | 第36-37页 |
3.2.3 工程岩体IRMR评价方法应用 | 第37-38页 |
3.3 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38-40页 |
3.3.1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 | 第38-39页 |
3.3.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3.3 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结果 | 第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矿岩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 | 第42-59页 |
4.1 矿岩破裂失稳过程 | 第42-44页 |
4.1.1 矿岩的破裂与失稳 | 第42-43页 |
4.1.2 矿岩全应力—应变曲线 | 第43-44页 |
4.2 矿岩破裂失稳过程非线性原理 | 第44-47页 |
4.2.1 统计损伤力学 | 第44-45页 |
4.2.2 损伤变量概率模型 | 第45-46页 |
4.2.3 损伤变量微元强度 | 第46-47页 |
4.3 矿岩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关系 | 第47-57页 |
4.3.1 损伤本构关系 | 第47-48页 |
4.3.2 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 | 第48-49页 |
4.3.3 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参数求解 | 第49-50页 |
4.3.4 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验证 | 第50-54页 |
4.3.5 统计损伤演化规律 | 第54-55页 |
4.3.6 本构模型参数物理意义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考虑峰后承载特性的回采力学规律模拟 | 第59-80页 |
5.1 FLAC3D本构模型 | 第59-65页 |
5.1.1 线弹性本构模型 | 第59-60页 |
5.1.2 莫尔—库仑弹塑性本构模型(Mohr-Coulomb) | 第60-63页 |
5.1.3 应变软—硬化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63-65页 |
5.2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反演 | 第65-68页 |
5.2.1 Ⅳ矿岩统计损伤软—硬化本构模型 | 第65-66页 |
5.2.2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66-67页 |
5.2.3 应变软—硬化弹塑性本构模型参数反演 | 第67-68页 |
5.3 寺庄矿进路回采力学规律模拟方案 | 第68-71页 |
5.3.1 工程背景 | 第68页 |
5.3.2 矿体工程地质概况 | 第68-69页 |
5.3.3 矿山现行开采工艺简介 | 第69-70页 |
5.3.4 单进路回采方案 | 第70-71页 |
5.4 寺庄矿初始应力场模拟 | 第71-74页 |
5.4.1 初始应力原理 | 第71页 |
5.4.2 初始地应力获取方法 | 第71-72页 |
5.4.3 分析模型与加载条件 | 第72页 |
5.4.4 Ⅳ矿体初始应力场模拟结果 | 第72-74页 |
5.5 寺庄矿回采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5.5.1 应力场与塑性区分布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5.2 位移场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5.5.3 各方案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76页 |
5.5.4 单进路回采方案数值模拟 | 第76-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0-83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80-82页 |
6.2 本文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