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概念及辨析 | 第12-15页 |
1.2.1 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 第12-14页 |
1.2.3 证券投资基金的特点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2.1 基金绩效评价的一般理论 | 第19-21页 |
2.1.1 投资组合理论 | 第19页 |
2.1.2 CAPM 定价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套利定价理论 | 第20页 |
2.1.4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第20-21页 |
2.2 基金业绩评价的方法 | 第21-27页 |
2.2.1 单位资产净值 | 第21-22页 |
2.2.2 单位净值收益率 | 第22页 |
2.2.3 Treynor 指数 | 第22-24页 |
2.2.4 Sharpe 指数 | 第24-25页 |
2.2.5 Jensen 指数 | 第25-26页 |
2.2.6 信息比率 | 第26-27页 |
2.2.7 M2 测度 | 第27页 |
2.3 证券投资基金选股与择时能力评价指标 | 第27-31页 |
2.3.1 T-M 二项式模型 | 第28-29页 |
2.3.2 H-M 双贝塔模型 | 第29-30页 |
2.3.3 C-L 模型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 | 第32-42页 |
3.1 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 第32-35页 |
3.1.1 证券投资基金的萌芽 | 第32页 |
3.1.2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 第32-34页 |
3.1.3 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第34-35页 |
3.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概况 | 第35-38页 |
3.2.1 早期探索阶段(1985 年—1991 年) | 第36页 |
3.2.2 老基金阶段(1992 年—1997 年) | 第36-37页 |
3.2.3 封闭式基金发展阶段(1998 年—2001 年) | 第37-38页 |
3.2.4 开放式基金发展阶段(2002 年至今) | 第38页 |
3.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 | 第38-41页 |
3.3.1 基金的规模快速增长 | 第39-40页 |
3.3.2 开放式基金主导市场 | 第40-41页 |
3.3.3 基金业多元化发展 | 第41页 |
3.3.4 基金行业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股票基金的业绩评价 | 第42-59页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42页 |
4.2 基础指标的确定 | 第42-44页 |
4.2.1 基金收益率的确定 | 第42页 |
4.2.2 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 | 第42-43页 |
4.2.3 市场基准组合收益的选取 | 第43-44页 |
4.2.4 系统风险β值的选取 | 第44页 |
4.3 基金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 第44-45页 |
4.4 开放式与封闭式型基金业绩及排名 | 第45-50页 |
4.4.1 基金业绩指标均值及差异性检验 | 第45-46页 |
4.4.2 不同期限下基金业绩排名 | 第46-50页 |
4.5 开放式与封闭式基金选股与择时能力及排名 | 第50-57页 |
4.5.1 基金选股与择时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性检验 | 第50-52页 |
4.5.2 不同期限下基金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排名 | 第52-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59-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9-6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0页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