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K-L 变换的概念 | 第11页 |
·K-L 变换应用于元音共振峰参数的标准化处理 | 第11页 |
·元音共振峰参数的模型化研究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工作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元音系统研究 | 第13-38页 |
·语音的生成与感知 | 第13-22页 |
·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 | 第13-14页 |
·语音产生的物理基础 | 第14-17页 |
·语音的声学参量 | 第14-16页 |
·与声波有关的物理量 | 第14-15页 |
·语音的物理属性 | 第15-16页 |
·语音信号生成的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语音知觉的心理基础 | 第17-22页 |
·听觉器官 | 第17-19页 |
·听觉感知 | 第19-22页 |
·元音的产生原理 | 第22-23页 |
·生理基础 | 第22页 |
·物理基础 | 第22-23页 |
·元音感知 | 第23页 |
·共振峰模式及其原理 | 第23-34页 |
·共振峰产生的生理基础 | 第23-24页 |
·元音共振峰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 第24-25页 |
·共振峰估计技术 | 第25-28页 |
·带通滤波器组法 | 第25-26页 |
·线性预测编码(LPC)方法 | 第26-27页 |
·线性预测(Linear Prediction,LP)的基本原理 | 第26页 |
·LPC 方法提取语音信号共振峰 | 第26-27页 |
·倒谱法 | 第27页 |
·现有共振峰提取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精确提取共振峰参数的困难 | 第27-28页 |
·几种方法的比较 | 第28页 |
·语音信号的时域波形和频谱特性 | 第28-34页 |
·时域分析 | 第28-32页 |
·短时平均能量 | 第29-30页 |
·短时平均幅度 | 第30页 |
·短时过零率 | 第30页 |
·短时自相关函数 | 第30-32页 |
·短时平均幅度差函数 | 第32页 |
·频域分析 | 第32-34页 |
·短时傅里叶分析 | 第32-33页 |
·语谱图 | 第33页 |
·元音空间 | 第33-34页 |
·元音舌位图与声学元音图 | 第34-38页 |
·元音舌位图 | 第34-35页 |
·声学元音图 | 第35-38页 |
第三章 K-L变换在元音的共振峰参数标准化中的应用 | 第38-51页 |
·元音的共振峰参数标准化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归一化与标准化比较 | 第39-41页 |
·数据的归一化 | 第39-40页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0-41页 |
·元音的共振峰参数的标准化研究 | 第41-51页 |
·标准化处理的数学基础 | 第41-43页 |
·协方差矩阵与特征值、特征向量 | 第42-43页 |
·K-L 变换原理 | 第43-51页 |
·K-L 变换的定义 | 第43页 |
·K-L 变换的计算步骤 | 第43-45页 |
·K-L 变换的性质和特点 | 第45-46页 |
·K-L 变换的计算实例 | 第46-51页 |
第四章 基于共振峰参数标准化的汉语元音识别新方法 | 第51-55页 |
·汉语元音识别研究概述 | 第51-52页 |
·共振峰参数对元音识别的意义 | 第52-54页 |
·数据标准化对汉语元音识别的意义 | 第54-55页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第55-76页 |
·概述 | 第55页 |
·实验设计 | 第55-5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76页 |
·实验准备 | 第57-64页 |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4-76页 |
·程序设计 | 第65-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后记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