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功能化石墨(烯)对轻金属储氢材料的复合改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氢能第16-18页
    1.2 储氢技术第18-21页
    1.3 储氢材料研究概况第21-28页
        1.3.1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第21-23页
        1.3.2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第23-24页
        1.3.3 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第24-26页
        1.3.4 其它储氢材料第26-28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8-54页
    2.1 NaBH_4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8-33页
        2.1.1 NaBH_4的物理性质与储氢机理第29-31页
        2.1.2 NaBH_4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第31-33页
    2.2 LiBH_4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3-41页
        2.2.1 LiBH_4的物理性质及储氢机理第33-35页
        2.2.2 LiBH_4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第35-41页
    2.3 Mg(BH_4)_2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41-44页
        2.3.1 Mg(BH_4)_2的合成及储氢机理第41-43页
        2.3.2 Mg(BH_4)_2储氢体系的改性研究第43-44页
    2.4 MgH_2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第44-53页
        2.4.1 MgH_2的合成与储氢机理第44-46页
        2.4.2 MgH_2储氢材料的改性研究第46-53页
    2.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53-54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54-60页
    3.1 样品制备第54页
    3.2 样品微观结构分析第54-56页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54-55页
        3.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55页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55页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X射线能谱(EDX)分析第55-56页
    3.3 样品的储氢性能表征第56-60页
        3.3.1 Sieverts式储氢性能测试仪第56页
        3.3.2 样品吸放氢性能测试第56-57页
        3.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质谱分析法(MS)第57-58页
        3.3.4 放氢动力学模型第58-60页
第四章 氟化石墨改性NaBH_4的储氢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第60-76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2页
        4.2.1 实验原料第61-62页
        4.2.2 样品制备第62页
        4.2.3 样品表征第6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2-73页
        4.3.1 NaBH_4-FGi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第62-66页
        4.3.2 NaBH_4-FGi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第66-71页
        4.3.3 NaBH_4-FGi复合体系的放氢路径第71-72页
        4.3.4 NaBH_4-FGi复合体系的吸放氢可逆性第72-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6页
第五章 氟化石墨负载纳米LiBH_4的储氢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第76-94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5.2.1 实验原料第76-77页
        5.2.2 样品制备第77页
        5.2.3 样品表征第7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7-92页
        5.3.1 LiBH_4-FGi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第77-80页
        5.3.2 LiBH_4-FGi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第80-86页
        5.3.3 LiBH_4-FGi吸放氢过程中FGi的作用机理第86-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氟化石墨和LiBH_4协同改性Mg(BH_4)_2的储氢性能和作用机理第94-110页
    6.1 引言第94页
    6.2 实验部分第94-95页
        6.2.1 实验原料第94-95页
        6.2.2 样品制备第95页
        6.2.3 样品表征第95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5-107页
        6.3.1 Mg(BH_4)_2-FGi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第95-98页
        6.3.2 Mg(BH_4)_2-FGi复合体系的放氢性能第98-102页
        6.3.4 30Mg(BH_4)_2-30LiBH_4-40FGi复合体系的储氢性能第102-106页
        6.3.5 30Mg(BH_4)_2-30LiBH_4-40FGi复合体系的吸放氢可逆性第106-107页
    6.4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第七章 氟化石墨烯负载LiBH_4的储氢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第110-124页
    7.1 引言第110页
    7.2 实验部分第110-112页
        7.2.1 实验原料第110-111页
        7.2.2 氟化石墨烯的合成第111页
        7.2.3 样品制备第111-112页
        7.2.4 样品表征第112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12-123页
        7.3.1 FG的表征第112-114页
        7.3.2 LiBH_4-F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第114-116页
        7.3.3 LiBH_4-FG复合材料的放氢性能第116-119页
        7.3.4 LiBH_4-FG复合材料的吸氢性能第119-123页
    7.4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八章 氟化石墨烯改性MgH_2的储氢性能和作用机理第124-140页
    8.1 引言第124-125页
    8.2 实验部分第125-126页
        8.2.1 实验原料第125页
        8.2.2 石墨烯的合成第125页
        8.2.3 氟化石墨烯的合成第125页
        8.2.4 样品制备第125-126页
        8.2.5 样品表征第126页
    8.3 结果与讨论第126-138页
        8.3.1 FG的表征第126-128页
        8.3.2 MgH_2-FG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第128-129页
        8.3.3 MgH_2-FG复合材料的吸放氢性能第129-135页
        8.3.4 FG改善MgH_2吸放氢性能的催化机制第135-138页
    8.4 本章小节第138-140页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第140-146页
    9.1 本文研究工作的总结第140-143页
        9.1.1 氟化石墨改性NaBH_4的储氢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第140-141页
        9.1.2 氟化石墨负载纳米LiBH_4的储氢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第141-142页
        9.1.3 氟化石墨和LiBH_4协同改性Mg(BH_4)_2的储氢性能和作用机理第142页
        9.1.4 氟化石墨烯改性LiBH_4的储氢性能及改性机理研究第142-143页
        9.1.5 氟化石墨烯改性MgH_2的储氢性能和作用机理第143页
    9.2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建议和展望第143-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个人简介第166-1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第168-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预处理过程及酶解发酵乙醇的研究
下一篇:高校公民身份教育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