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内分泌腺肿瘤论文--甲状腺肿瘤论文

血清P53抗体与BRAF基因突变检测在PTC诊疗中的决策作用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4-34页
    1 细胞学检查第15-16页
    2 分子标记物第16-22页
        2.1 BRAF V600E突变第18-20页
        2.2 RET/PTC重排第20-21页
        2.3 Ras点突变第21-22页
    3 肿瘤标记物P53基因、P53蛋白和抗P53抗体第22-29页
        3.1 P53基因突变作为癌症生物标志物第23-25页
        3.2 P53蛋白作为癌症病程的生物标志物第25-27页
        3.3 抗P53蛋白抗体作为肿瘤标志物的进展第27-29页
    4 噬菌体展示技术第29-34页
        4.1 丝状噬菌体的主要结构及生活周期第30-31页
        4.2 丝状噬菌体展示系统第31-32页
        4.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优势及应用第32-34页
第一部分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的检测研究第34-58页
    1 实验材料第34-37页
        1.1 菌种和质粒第34页
        1.2 分子生物学试剂第34-35页
        1.3 主要仪器第35页
        1.4 缓冲液及主要试剂配制第35-36页
        1.5 培养基第36-37页
        1.6 血清样本第37页
    2 实验方法第37-43页
        2.1 重组人P53蛋白的制备、鉴定其免疫原性第37-39页
        2.2 制备杂合噬菌体Phage-SS,鉴定其免疫原性第39-40页
        2.3 制备杂合噬菌体phage-SP,鉴定其免疫原性第40-42页
        2.4 血清p53抗体的ELISA检测第42-43页
        2.5 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P53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第43页
        2.6 统计分析第43页
    3 实验结果第43-53页
        3.1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第43-45页
        3.2 重组人P53蛋白的制备及Western Blot分析第45页
        3.3 杂合噬菌体Phage-SS的制备、纯化及Western blot分析第45-47页
        3.4 杂合噬菌体Phage-SP的制备及Western blot分析第47-49页
        3.5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检测第49-51页
        3.6 p53抗体表达情况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相关性分析第51-52页
        3.7 p53抗体表达情况与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P53蛋白积累相关性分析第52-53页
    4 讨论第53-57页
        4.1 P53蛋白展示表位的选择及ELISA检测体系建立第54-56页
        4.2 血清P53抗体检测影响因素分析第56-57页
    5 小结第57-58页
第二部分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研究第58-74页
    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1.1 分子生物学试剂第58页
        1.2 主要仪器第58页
        1.3 组织样本第58-59页
    2 实验方法第59-63页
        2.1 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BRAF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第59-60页
        2.2 基因BRAF V600E检测第60-61页
        2.3 BRAF V600E点突变检测(荧光PCR法)第61-63页
        2.4 统计分析第63页
    3 结果第63-67页
        3.1 免疫组化第63-64页
        3.2 直接测序检测BRAF基因突变第64-65页
        3.3 试剂盒检测BRAF基因突变第65-66页
        3.4 三种检测方法的比较第66-67页
    4 讨论第67-72页
        4.1 BRAFV600E特异性单抗VE1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第67-70页
        4.2 三种实验方法的比较与数据解读第70-72页
    5 小结第72-74页
第三部分 血清P53抗体检测与无负压吸引穿刺物检测BRAF基因突变在PTC中的诊疗决策作用第74-88页
    1 实验材料第74-76页
        1.1 菌种和质粒第74页
        1.2 分子生物学试剂第74-75页
        1.3 主要仪器第75页
        1.4 缓冲液及主要试剂配制第75页
        1.5 培养基第75-76页
        1.6 血清及组织样本第76页
    2 实验方法第76-79页
        2.1 无负压吸引细针穿刺操作第76-77页
        2.2 重组人P53蛋白的制备第77页
        2.3 噬菌体phage-SP的制备第77页
        2.4 甲状腺患者血清p53抗体的ELISA检测第77页
        2.5 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第77-78页
        2.6 统计分析第78-79页
    3 实验结果第79-83页
        3.1 P53血清抗体检测第79页
        3.2 BRAF基因突变、FNCC及血清P53抗体检测在诊断中的差异第79-80页
        3.3 BRAFV600E检测与术后病理对照第80-81页
        3.4 血清P53抗体及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特征相关性第81-82页
        3.5 血清P53抗体及BRAF基因突变相关性第82-83页
    4 讨论第83-88页
结论第88-90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10页
在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10-111页
在研期间参加的项目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edgehog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下一篇:Musashi在乳腺发育和肿瘤发生中的功能与分子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