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与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第14-15页
第一篇 文献综述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研究概况第15-37页
    1 传染性法氏囊病概况第15-16页
    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学特性第16-21页
        2.1 形态特点和理化特性第16-17页
        2.2 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第17-20页
            2.2.1 VP1蛋白第17-18页
            2.2.2 VP2蛋白第18-19页
            2.2.3 VP3蛋白第19页
            2.2.4 VP4蛋白第19页
            2.2.5 VP5蛋白第19-20页
        2.3 IBDV培养特性第20-21页
            2.3.1 IBDV在鸡胚上的增殖第20页
            2.3.2 IBDV在细胞上的增殖第20-21页
    3 IBDV抗原变异和毒力差异的分子基础第21-22页
        3.1 IBDV抗原变异的分子基础第21页
        3.2 IBDV毒力变化的分子基础第21-22页
    4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第22页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第22-24页
        5.1 病毒分离第22页
        5.2 免疫学检测技术第22-24页
            5.2.1 病毒中和试验第22-23页
            5.2.2 琼脂扩散试验第23页
            5.2.3 荧光抗体试验第23页
            5.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第23页
            5.2.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技术第23-24页
            5.2.6 其他免疫学技术第24页
        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第24页
    6 IBD的防治第24-27页
        6.1 防制措施第24-25页
        6.2 疫苗研制现状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37页
第二篇 试验研究第37-97页
    第一章 华东区域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流行株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第37-5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8-40页
            1.1 材料第38页
            1.2 病毒分离第38-39页
                1.2.1 病料处理第38-39页
                1.2.2 在鸡胚中的传代第39页
                1.2.3 在细胞上的传代第39页
            1.3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第39页
            1.4 vp2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第39-40页
                1.4.1 vp2基因序列测定第39-40页
                1.4.2 vp2基因序列分析第40页
        2 结果第40-50页
            2.1 病毒分离第40-43页
                2.1.1 在鸡胚中的传代第40-41页
                2.1.2 在细胞上的传代第41-43页
            2.2 病毒对鸡的致病性第43-46页
            2.3 vp2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第46-50页
                2.3.1 vp2基因序列测定第46-47页
                2.3.2 遗传进化树分析第47-49页
                2.3.3 vp2序列特征性氨基酸位点分析第49-50页
        3 讨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第二章 分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第55-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56页
            1.2 抗原的制备第56-57页
                1.2.1 IBDV病毒抗原的制备第56页
                1.2.2 重组VP2蛋白抗原的制备第56-57页
            1.3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第57-59页
                1.3.1 免疫动物第57页
                1.3.2 饲养细胞的制备第57页
                1.3.3 SP2/0骨髓瘤细胞的制备第57页
                1.3.4 脾淋巴细胞的制备第57页
                1.3.5 细胞融合第57-58页
                1.3.6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第58-59页
            1.4 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与纯化第59页
                1.4.1 腹水的制备第59页
                1.4.2 腹水抗体的纯化第59页
            1.5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第59-61页
                1.5.1 抗体效价测定第59-60页
                1.5.2 亚类测定第60页
                1.5.3 特异性鉴定第60页
                1.5.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60页
                1.5.5 western-blot实验第60页
                1.5.6 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分析第60-61页
                1.5.7 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第61页
        2 结果第61-67页
            2.1 抗原的制备第61页
                2.1.1 IBDV病毒抗原的制备第61页
                2.1.2 重组vp2蛋白抗原的制备第61页
            2.2 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第61-62页
            2.3 腹水的纯化第62-63页
            2.4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第63-67页
                2.4.1 抗体亚类测定第63页
                2.4.2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结果第63-64页
                2.4.3 分泌抗体稳定性测定第64页
                2.4.4 特异性鉴定第64页
                2.4.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64-66页
                2.4.6 western-blot分析第66页
                2.4.7 病毒中和试验(Reed-Muench法)第66-67页
        3 讨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三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第71-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1.1 主要试剂第72页
            1.2 病毒第72页
            1.3 腹水的纯化第72页
            1.4 单克隆抗体的标记第72-73页
            1.5 捕获抗体和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第73页
            1.6 夹心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第73-74页
                1.6.1 包被条件的优化第73页
                1.6.2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优化第73页
                1.6.3 抗原作用时间的优化第73-74页
                1.6.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第74页
            1.7 夹心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第74页
            1.8 特异性检验第74页
            1.9 敏感性检验第74页
            1.10 重复性检验第74-75页
                1.10.1 批内重复性检验第74页
                1.10.2 批间重复性检验第74-75页
            1.11 临床样品检测第75页
        2 结果第75-78页
            2.1 捕获抗体和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优化第75页
            2.2 夹心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第75-77页
                2.2.1 包被条件的优化第75-76页
                2.2.2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优化第76页
                2.2.3 抗原作用时间的优化第76-77页
                2.2.4 酶标抗体作用时间的优化第77页
            2.3 夹心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第77页
            2.4 特异性检验第77页
            2.5 敏感性检验第77-78页
            2.6 重复性检验第78页
            2.7 临床样品检测第78页
        3 讨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第四章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制备第83-9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4-88页
            1.1 病毒第84页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第84页
            1.3 玻璃器皿的处理第84页
            1.4 不同颗粒大小胶体金溶液的制备第84-85页
            1.5 胶体金与抗体的标记第85-86页
                1.5.1 金标记抗体最适pH值的确定第85页
                1.5.2 金标记抗体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第85页
                1.5.3 胶体金-抗体复合物的制备第85-86页
            1.6 试纸条的优化第86-87页
                1.6.1 检测抗体和质控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第86页
                1.6.2 NC膜封闭条件的优化第86页
                1.6.3 胶体金最佳颗粒大小的确定第86页
                1.6.4 胶体金最佳重悬液的确定第86-87页
                1.6.5 金标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确定第87页
            1.7 试纸条的组装第87页
            1.8 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的使用和结果判定第87-88页
            1.9 试纸条特性鉴定第88页
                1.9.1 特异性鉴定第88页
                1.9.2 敏感性鉴定第88页
                1.9.3 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第88页
            1.10 临床样品检测第88页
        2 结果第88-93页
            2.1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第88-89页
            2.2 金标记抗体最适pH的确定第89页
            2.3 金标记抗体最适蛋白浓度的确定第89-90页
            2.4 试纸条的优化第90-91页
                2.4.1 检测抗体和质控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第90页
                2.4.2 NC膜封闭条件的优化第90页
                2.4.3 胶体金最佳颗粒大小的确定第90页
                2.4.4 胶体金最佳重悬液的确定第90-91页
                2.4.5 金标抗体最佳包被浓度确定第91页
            2.5 试纸条特性鉴定第91-93页
                2.5.1 特异性鉴定第91-92页
                2.5.2 敏感性鉴定第92-93页
                2.5.3 重复性及稳定性实验第93页
            2.6 临床样品检测第93页
        3 讨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全文总结第97-99页
附录: 常用试剂的配制第99-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轴向静荷载红砂岩应力波传播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猪丹毒杆菌噬菌体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