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藏关键参数评价及地质建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国外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页岩气藏概述 | 第14-19页 |
2.1 页岩概念 | 第14页 |
2.2 页岩气概念 | 第14页 |
2.3 页岩气成因与类型 | 第14-16页 |
2.3.1 生物成因气 | 第14-15页 |
2.3.2 热裂解成因气 | 第15页 |
2.3.3 混合成因气 | 第15-16页 |
2.4 页岩气赋存特征 | 第16页 |
2.5 页岩气储层特征 | 第16-17页 |
2.6 页岩气藏成藏特征 | 第17-18页 |
2.6.1 成藏条件 | 第17页 |
2.6.2 成藏过程与成藏机理 | 第17-1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页岩气区关键评价参数研究 | 第19-28页 |
3.1 有机碳含量 | 第19-20页 |
3.2 成熟度 | 第20页 |
3.3 有效厚度 | 第20-21页 |
3.4 干酪根类型 | 第21页 |
3.5 硅质含量 | 第21-22页 |
3.6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2页 |
3.7 压力系数 | 第22-24页 |
3.8 含气量 | 第24页 |
3.9 裂缝 | 第24-25页 |
3.10 含水饱和度 | 第25页 |
3.11 比表面与孔径分布 | 第25-27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页岩气区综合评价研究 | 第28-49页 |
4.1 页岩气区评价模型建立 | 第28页 |
4.2 国外页岩气区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8-36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关键参数权重系数 | 第29-32页 |
4.2.2 离差方法确定关键参数权重系数 | 第32-35页 |
4.2.3 国外页岩气区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35页 |
4.2.4 建立国外页岩气区评价标准 | 第35-36页 |
4.3 国内页岩气区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36-42页 |
4.3.1 层次分析法确定关键参数权重系数 | 第36-38页 |
4.3.2 离差法确定关键参数权重系数 | 第38-39页 |
4.3.3 国内页岩气区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4 建立国内页岩气区评价标准 | 第40-42页 |
4.4 实例应用 | 第42-43页 |
4.5 数据缺失处理方法 | 第43-48页 |
4.5.1 数据缺失模式 | 第43-44页 |
4.5.2 缺失数据处理方法 | 第44-48页 |
4.6 页岩气区综合评价标准建立 | 第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页岩气藏地质建模研究 | 第49-88页 |
5.1 页岩气藏概况 | 第49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49-51页 |
5.2.1 数据准备 | 第49页 |
5.2.2 建模范围及建模单元的确定 | 第49-50页 |
5.2.3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5.2.4 页岩气藏参数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5.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1-80页 |
5.3.1 孔隙度 | 第51-52页 |
5.3.2 游离气含量 | 第52-53页 |
5.3.3 吸附气含量 | 第53-54页 |
5.3.4 总含气量 | 第54-80页 |
5.4 裂缝建模 | 第80-87页 |
5.4.1 裂缝数据准备 | 第80页 |
5.4.2 裂缝建模方法 | 第80-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页 |
6.2 建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