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透水混凝土基本概念介绍 | 第13-16页 |
1.3 透水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国外透水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2 国内透水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和性能测试方法 | 第20-31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20-22页 |
2.1.1 水泥 | 第20页 |
2.1.2 骨料 | 第20-21页 |
2.1.3 硅灰 | 第21页 |
2.1.4 粉煤灰 | 第21页 |
2.1.5 外加剂 | 第21-22页 |
2.1.6 拌合水 | 第22页 |
2.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 第22-25页 |
2.2.1 透水混凝土的拌合 | 第22-24页 |
2.2.2 透水混凝土的成型 | 第24-25页 |
2.2.3 透水混凝土的养护 | 第25页 |
2.3 透水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25-31页 |
2.3.1 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测试方法 | 第25-26页 |
2.3.2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测试方法 | 第26-29页 |
2.3.3 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测试方法 | 第29-31页 |
第3章 透水混凝土的结构分析和配合比设计 | 第31-40页 |
3.1 透水混凝土的结构分析 | 第31-34页 |
3.1.1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 | 第31-32页 |
3.1.2 透水混凝土的强度 | 第32-34页 |
3.2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 | 第34-37页 |
3.2.1 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控制参数 | 第34-35页 |
3.2.2 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35-37页 |
3.3 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算例 | 第37-40页 |
第4章 正交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40-62页 |
4.1 正交试验法概念介绍 | 第40-41页 |
4.2 正交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44页 |
4.3 本文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44-46页 |
4.4 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 | 第46-56页 |
4.4.1 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强度分析 | 第46-50页 |
4.4.2 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透水性分析 | 第50-53页 |
4.4.3 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孔隙率分析 | 第53-54页 |
4.4.4 透水混凝土正交试验的综合分析 | 第54-56页 |
4.5 透水混凝土试验数据的拟合与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4.5.1 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和透水系数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4.5.2 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57页 |
4.5.3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4.5.4 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58页 |
4.5.5 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第58页 |
4.6 提高透水混凝土强度的方法 | 第58-62页 |
4.6.1 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6.2 成型方式对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第5章 透水混凝土的经济性分析 | 第62-65页 |
5.1 材料成本分析 | 第62-63页 |
5.2 生命周期内效益分析 | 第63-65页 |
5.2.1 维护费用 | 第63-64页 |
5.2.2 节水效益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