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分子印迹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与选择性降解有机污染物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TiO_2纳米材料光催化技术第12-14页
        1.2.1 TiO_2纳米材料光催化机理第12-14页
        1.2.2 影响纳米TiO_2光催化活性的因素第14页
    1.3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掺杂改性第14-19页
        1.3.1 单掺杂第15-18页
        1.3.2 共掺杂第18-19页
    1.4 提高TiO_2选择性的途径第19-21页
        1.4.1 调节溶液pH值第19页
        1.4.2 氢键或疏水作用第19-20页
        1.4.3 双区域结构作用第20页
        1.4.4 分子印迹第20-21页
    1.5 分子印迹TiO_2的研究进程第21-22页
    1.6 课题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2-24页
        1.6.1 立题依据第22-23页
        1.6.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Mo/N-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24-34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7页
        2.2.1 试剂与仪器第24-25页
        2.2.2 光催化剂的合成第25页
        2.2.3 不同Mo掺杂比例的Mo/N-TiO_2的合成第25页
        2.2.4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25-26页
        2.2.5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26-27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33页
        2.3.1 光催化剂的XRD表征及分析第27-28页
        2.3.2 光催化剂的SEM表征及分析第28-29页
        2.3.3 Mo/N-TiO_2的XPS表征及分析第29-30页
        2.3.4 光催化剂的UV-vis DRS表征及分析第30页
        2.3.5 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第30-31页
        2.3.6 不同Mo掺杂比例的Mo/N-TiO_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结果分析第31-32页
        2.3.7 Mo/N-TiO_2光催化机理的分析第32-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N/F-TiO_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34-42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实验部分第34-36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3.2.2 光催化剂的合成第35页
        3.2.3 不同掺杂比例的N/F-TiO_2的合成第35页
        3.2.4 光催化剂的表征第35-36页
        3.2.5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3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3.3.1 光催化剂的XRD表征及分析第36-37页
        3.3.2 光催化剂的SEM表征及分析第37页
        3.3.3 N/F-TiO_2的XPS表征及分析第37-38页
        3.3.4 光催化剂的UV-vis DRS表征及分析第38-39页
        3.3.5 在可见光下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第39页
        3.3.6 不同掺杂比例的N/F-TiO_2光催化降解甲基蓝的结果分析第39-40页
        3.3.7 N/F-TiO_2光催化机理的分析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分子印迹Mo/N-TiO_2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42-52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6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42-43页
        4.2.2 MIP-MNTs的合成第43页
        4.2.3 不同比例MIP-MNTs的合成第43页
        4.2.4 MIP-MNTs的表征第43-44页
        4.2.5 样品对RhB和Rh6G的吸附实验第44-45页
        4.2.6 样品对RhB和Rh6G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第45-46页
        4.2.7 MIP-MNTs的循环实验第46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4.3.1 MIP-MNTs的合成与催化降解过程第46页
        4.3.2 样品的XRD表征及分析第46-47页
        4.3.3 样品的SEM表征及分析第47页
        4.3.4 样品的BET表征及分析第47页
        4.3.5 样品的UV-visDRS表征及分析第47-48页
        4.3.6 样品分别对RhB和Rh6G的吸附结果分析第48-49页
        4.3.7 样品的吸附选择实验结果分析第49页
        4.3.8 在可见光下样品分别对RhB和Rh6G光催化降解结果分析第49-50页
        4.3.9 MIP-MNT循环实验结果分析第50页
        4.3.10 不同比例MIP-MNTs光催化降解RhB的结果分析第50-51页
    4.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分子印迹N/F-TiO_2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52-61页
    5.1 引言第52页
    5.2 实验部分第52-54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52-53页
        5.2.2 MIP-NFTs的合成第53页
        5.2.3 MIP-NFTs的表征第53页
        5.2.4 样品的吸附实验第53-54页
        5.2.5 样品分别对2NP和4NP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第54页
        5.2.6 样品的光催化选择降解实验第54页
        5.2.7 MIP-NFTs的循环实验第54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60页
        5.3.1 MIP-NFTs的合成与催化降解过程第54页
        5.3.2 样品的XRD表征及分析第54-55页
        5.3.3 样品的SEM表征及分析第55-56页
        5.3.4 样品的BET表征及分析第56页
        5.3.5 样品的UV-vis DRS表征及分析第56页
        5.3.6 样品分别对2NP和4NP的吸附结果分析第56-57页
        5.3.7 样品的吸附选择性结果分析第57页
        5.3.8 可见光下样品分别对2NP和4NP光催化降解结果分析第57-59页
        5.3.9 样品光催化选择降解结果分析第59页
        5.3.10 MIP-NFT循环实验结果分析第59-60页
    5.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6.1 主要结论第61页
    6.2 展望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4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S/AuNPs和Starch/AgNPs复合粒子的制备、结构控制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表面等离子体激元与光子带隙协同增强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的发光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