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选题背景、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三)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一、胡适国学思想的缘起 | 第15-17页 |
| 二、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的演进 | 第17-54页 |
| (一)提倡西化,抨击国学(1912——1919) | 第17-29页 |
| (二)整理国故:重新认可国学价值(1919——1926) | 第29-38页 |
| (三)四面楚歌:批判国学(1926——1937) | 第38-48页 |
| (四)顺应抗战,赞扬国学(1937——1942) | 第48-50页 |
| (五)淡出政治,专心研究国学(1942——1949) | 第50-54页 |
| 三、影响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发展变化的因素 | 第54-64页 |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54-57页 |
| (二)西方文化影响 | 第57-59页 |
| (三)学术求真与致用意识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四)适应现实文化环境的需求 | 第62-64页 |
| 四、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对当下的启示 | 第64-77页 |
| (一)根据国情变化,调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策略 | 第64-65页 |
|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批判意识 | 第65-67页 |
| (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 第67-69页 |
| (四)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 第69-71页 |
| (五)正确处理学术求真与致用之间的关系 | 第71-73页 |
| (六)吸取相关历史教训 | 第73-77页 |
| 结语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