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土体入渗特性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土体入渗理论 | 第14-16页 |
1.2.2 土体入渗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1.2.2.1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1.2.2.2 土体入渗模型研究 | 第18-20页 |
1.2.3 土体入渗特性 | 第20-21页 |
1.3 土-水作用特性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3.1 土-水作用理论 | 第21-23页 |
1.3.2 土-水作用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3.3 土-水作用特性 | 第23-24页 |
1.3.4 土-水作用机理 | 第24-26页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6 本文的组织安排 | 第27-2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云南红土的入渗特性研究 | 第29-59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入渗试验方案 | 第29-3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30-31页 |
2.2.3 试验的开展 | 第31-33页 |
2.2.3.1 变水头渗透试验开展 | 第31页 |
2.2.3.2 积水入渗试验开展 | 第31-33页 |
2.3 变水头条件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33-40页 |
2.3.1 不同入渗时间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33-35页 |
2.3.1.1 入渗时间对导水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1.2 影响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2.3.2 不同干密度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35-37页 |
2.3.2.1 干密度对导水率的影响 | 第35-37页 |
2.3.2.2 影响结果分析 | 第37页 |
2.3.3 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37-38页 |
2.3.3.1 初始含水率对导水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2 影响结果分析 | 第38页 |
2.3.4 变水头渗透试验结果讨论 | 第38-40页 |
2.4 积水入渗条件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40-54页 |
2.4.1 不同入渗时间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40-44页 |
2.4.1.1 入渗时间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1.2 入渗时间对表面入渗速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1.3 入渗时间对湿润锋推进距离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1.4 影响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2.4.2 不同干密度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44-48页 |
2.4.2.1 干密度对累计入渗量的影响 | 第44页 |
2.4.2.2 干密度对表面入渗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2.3 干密度对湿润锋推进距离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2.4 干密度对含水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2.5 影响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2.4.3 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48-51页 |
2.4.3.1 初始含水率对累计入渗量的影响 | 第48页 |
2.4.3.2 初始含水率对表面入渗速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4.3.3 初始含水率对湿润锋推进距离的影响 | 第49-50页 |
2.4.3.4 初始含水率对入渗结束时含水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2.4.3.5 影响结果分析 | 第51页 |
2.4.4 不同模型尺寸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51-52页 |
2.4.5 不同供水条件下红土的入渗特性 | 第52-54页 |
2.5 变水头条件下红土入渗特性回归分析 | 第54-58页 |
2.5.1 红土导水率与入渗时间的拟合关系 | 第54-56页 |
2.5.1.1 拟合方法 | 第54页 |
2.5.1.2 拟合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2.5.2 红土导水率与入渗时间的回归关系 | 第56-58页 |
2.5.2.1 回归方法 | 第56页 |
2.5.2.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云南红土的土-水特性研究 | 第59-79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试验方案 | 第60-64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60-61页 |
3.2.2 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61-63页 |
3.2.2.1 土-水特征压力板仪 | 第61-62页 |
3.2.2.2 直剪仪 | 第62-63页 |
3.2.3 试验开展 | 第63-64页 |
3.2.3.1 土-水特征试验的开展 | 第63页 |
3.2.3.2 直剪试验的开展 | 第63-64页 |
3.3 红土的基质吸力特性 | 第64-69页 |
3.3.1 不同干密度下的基质吸力特性 | 第64-67页 |
3.3.2 不同含砂率下的基质吸力特性 | 第67-68页 |
3.3.3 干湿循环下的基质吸力特性 | 第68-69页 |
3.4 红土的基质吸力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 第69-74页 |
3.4.1 含水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3.4.2 干密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3.4.3 含砂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3.4.4 干湿循环的影响 | 第73-74页 |
3.5 云南红土的土水作用机理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76-79页 |
第四章 Green-Ampt入渗模型在云南红土中的应用研究 | 第79-95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Green-Ampt入渗模型简介 | 第80-82页 |
4.3 红土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82-84页 |
4.3.1 累积入渗量的确定 | 第82页 |
4.3.2 饱和导水率的确定 | 第82-84页 |
4.3.3 湿润锋基质吸力的确定 | 第84页 |
4.4 基于Green-Ampt模型的红土入渗经验公式 | 第84-88页 |
4.4.1 湿润锋基质吸力与干密度-含水率的相关性 | 第84-85页 |
4.4.2 湿润锋基质吸力与干密度-含水率的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4.4.3 云南红土的入渗经验公式 | 第86页 |
4.4.4 入渗经验公式的验证 | 第86-88页 |
4.5 分层土的Green-Ampt入渗模型 | 第88-94页 |
4.5.1 分层土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建立 | 第88-91页 |
4.5.1.1 计算简图与假定 | 第88-89页 |
4.5.1.2 入渗速率及累积入渗量的关系 | 第89-90页 |
4.5.1.3 湿润锋深度与入渗时间的关系 | 第90页 |
4.5.1.4 分层土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4.5.2 分层土Green-Ampt入渗模型的求解 | 第91页 |
4.5.3 分层土Green-Ampt入渗模型的验证 | 第91-94页 |
4.5.3.1 试验设计 | 第91-92页 |
4.5.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92页 |
4.5.3.3 模型验证 | 第92-93页 |
4.5.3.4 模型分析 | 第93-94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附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