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冷弯薄壁型钢的概述 | 第12-18页 |
1.1.1 冷弯薄壁型钢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冷弯薄壁型钢的特点 | 第13-15页 |
1.1.3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的应用及发展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3.1 课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3.2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件设计及试验准备 | 第24-36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试验目的 | 第25页 |
2.3 试件设计与制作 | 第25-30页 |
2.3.1 钢框架设计 | 第26-29页 |
2.3.2 墙板设计 | 第29-30页 |
2.4 材性试验 | 第30-32页 |
2.5 试验方案 | 第32-34页 |
2.5.1 试验试件布置 | 第32-33页 |
2.5.2 试验方法及加载制度 | 第33-34页 |
2.5.3 测量方案 | 第34页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2.6.1 试件屈服荷载、极限荷载确定方法 | 第34-35页 |
2.6.2 刚度退化 | 第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69页 |
3.1 SJ1中间纯钢框架试验现象 | 第36-37页 |
3.2 SJ2中间钢框架(嵌有墙板)试验现象 | 第37-39页 |
3.3 SJ3山墙纯钢框架试验现象 | 第39-40页 |
3.4 SJ4嵌有墙板山墙钢框架试验现象 | 第40-41页 |
3.5 SJ5山墙有墙板和斜拉杆钢框架试验现象 | 第41-44页 |
3.6 数据处理 | 第44-68页 |
3.6.1 同种试件不同加载方式下框架顶部荷载-位移曲线图 | 第44-51页 |
3.6.2 刚度分析 | 第51-53页 |
3.6.3 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破坏机理分析 | 第53-64页 |
3.6.4 硅岩夹芯墙板-冷弯薄壁型钢框架抗侧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6页 |
3.6.5 硅岩夹芯墙板-冷弯薄壁型钢框架设计建议 | 第66-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四章 有限元模拟和适用性验证 | 第69-84页 |
4.1 有限元方法概况 | 第69-70页 |
4.2 有限元软件的选取 | 第70-72页 |
4.3 ANSYS操作的基本计算分析过程 | 第72页 |
4.4 ANSYS有限元模拟过程简述 | 第72-80页 |
4.4.1 建模使用的单元及其性质 | 第72-73页 |
4.4.2 材料属性的定义 | 第73-75页 |
4.4.2.1 材料本构关系 | 第73-74页 |
4.4.2.2 冷弯效应 | 第74-75页 |
4.4.3 初始缺陷的影响 | 第75-78页 |
4.4.3.1 冷弯型残余应力的分布 | 第75-76页 |
4.4.3.2 残余应力对冷弯C型钢承载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4.4.3.3 初始几何缺陷的影响 | 第77-78页 |
4.4.4 几何模型建立 | 第78页 |
4.4.5 网格划分 | 第78页 |
4.4.6 约束及加载制度 | 第78-79页 |
4.4.7 收敛分析 | 第79页 |
4.4.8 求解及后处理 | 第79-80页 |
4.5 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80-82页 |
4.6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8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84-8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