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文章的选题 | 第8-10页 |
1.1.1 文章选题的由来 | 第8页 |
1.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1.3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0页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考察方法 | 第11-13页 |
1.3.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11-12页 |
1.3.2 考察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的兴起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19页 |
2.1 美国ADR的兴起对法院附设调解的塑造 | 第13-16页 |
2.1.1 法院附设调解的发展机遇 | 第13-15页 |
2.1.2 法院附设调解的功能形成 | 第15-16页 |
2.2 美国的权利运动历史和法律文化对法院附设调解的影响 | 第16-19页 |
2.2.1 美国的法治运动历史对法院附设调解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2 美国的法律文化对法院附设调解的影响 | 第17-19页 |
第3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的现实应用 | 第19-35页 |
3.1 法院附设调解的类型 | 第19-21页 |
3.1.1 强制性法院附设调解 | 第19-20页 |
3.1.2 非强制性法院附设调解 | 第20-21页 |
3.2 法院附设调解的参与主体 | 第21-24页 |
3.2.1 法院附设调解中的法院与法官 | 第21-22页 |
3.2.2 法院附设调解中的调解员与调解组织 | 第22-23页 |
3.2.3 法院附设调解中的当事人与代理人 | 第23-24页 |
3.3 法院附设调解的协商规则 | 第24-31页 |
3.3.1 自愿性、中立性和保密性三大基本原则 | 第24-27页 |
3.3.2 当事人主导性 | 第27-28页 |
3.3.3 联席会议和单边会议 | 第28-30页 |
3.3.4 避免法律评估 | 第30页 |
3.3.5 适用的规则无强制性 | 第30-31页 |
3.4 法院附设调解的启动、推进和结果处理 | 第31-35页 |
3.4.1 法院附设调解的启动程序 | 第31-32页 |
3.4.2 法院附设调解的推进方式 | 第32-33页 |
3.4.3 法院附设调解的结果处理 | 第33-35页 |
第4章 美国社会有关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的主要争议与讨论 | 第35-40页 |
4.1 有关美国法院附设调解中的主要争议和与讨论 | 第35-36页 |
4.1.1 法院附设调解对正义的支持 | 第35-36页 |
4.1.2 法院附设调解对司法正义的削减 | 第36页 |
4.2 调解员绝对中立的必要性在法院附设调解中的探讨 | 第36-38页 |
4.3 法院附设调解对于消解“诉讼爆炸”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 第38-40页 |
第5章 美国法院附设调解对我国法院调解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 第40-43页 |
5.1 以当事人为主导定位法院调解制度 | 第40-41页 |
5.2 优化法院调解中的保密性规定 | 第41-42页 |
5.3 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法院调解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