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案情介绍及主要争议问题 | 第13-17页 |
第一节 基本案情 | 第13-15页 |
第二节 主要争议问题 | 第15-17页 |
一 工伤是如何认定的 | 第15页 |
二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如何界定问题 | 第15页 |
三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时处理模式问题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劳动损害赔偿中工伤的认定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工伤损害的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 第17-18页 |
一 工伤内涵的分析 | 第17-18页 |
二 工伤与工伤赔偿的关系 | 第18页 |
第二节 工伤事故认定的法律基础探析 | 第18-22页 |
一 工伤事故法律属性的解读 | 第18-19页 |
二 对工伤事故认定标准的分析 | 第19-21页 |
三 对我国关于工伤事故认定的评价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的界定 | 第22-32页 |
第一节 工伤保险赔偿法律关系的探析 | 第22-27页 |
一 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评价 | 第22-24页 |
二 关于工伤保险制度的相关法理支撑 | 第24-26页 |
三 对工伤保险赔偿的认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侵权赔偿法律关系的界定 | 第27-29页 |
一 关于侵权赔偿内涵的分析 | 第27页 |
二 对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探讨 | 第27-28页 |
三 对侵权赔偿的认定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的探析 | 第29-32页 |
一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的区别 | 第29-30页 |
二 对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原因的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时的处理模式 | 第32-41页 |
第一节 国外关于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竞合时处理模式及评价 | 第32-36页 |
一 取代模式及评价 | 第32-33页 |
二 选择模式及评价 | 第33-34页 |
三 兼得模式及评价 | 第34-35页 |
四 补充模式及评价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我国工伤保险赔偿与侵权赔偿处理模式现行法考察及评价 | 第36-39页 |
一 我国工伤损害赔偿适用法律现状 | 第37-38页 |
二 现行制度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关于完善我国工伤保险赔偿模式的建议 | 第39-41页 |
一 工伤保险优先赔付 | 第39-40页 |
二 采用“补充模式”进行赔偿 | 第40页 |
三 建立完整的参保响应机制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