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前言 | 第10-16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 课题的创新性 | 第15-16页 |
二、产业转型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一) 区域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16-17页 |
1、产业布局理论 | 第16-17页 |
2、产业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7页 |
(二) 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17-20页 |
1、产业演进规律 | 第17-19页 |
2、产业结构调整援助政策 | 第19-20页 |
(三) 产业转型的一般理论 | 第20-21页 |
1、产业转型的内涵 | 第20-21页 |
2、产业转型与资源型产业生命周期的关系 | 第21页 |
(四)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 | 第21-24页 |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1-22页 |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第22-23页 |
3、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23-24页 |
三、东营市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 第24-34页 |
(一) 东营市自身客观条件决定 | 第24-26页 |
1、东营市的形成历程 | 第24-25页 |
2、东营市城市类型的界定 | 第25-26页 |
(二) 东营市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1、第一产业现状及问题 | 第26-27页 |
2、第二产业现状及问题 | 第27-29页 |
3、第三产业现状及问题 | 第29-30页 |
(三) 黄河三角洲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 第30-32页 |
(四) 产业转型是东营市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 | 第32-34页 |
四、东营市产业转型的SWOT分析 | 第34-42页 |
(一) 东营市产业转型的SWOT分析 | 第34-41页 |
1、优势(Strength) | 第35-36页 |
2、劣势(Weakness) | 第36-39页 |
3、机遇(Opportunity) | 第39-40页 |
4、威胁(Threat) | 第40-41页 |
(二) 东营市产业转型的方向 | 第41-42页 |
五、国内外石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 第42-47页 |
(一) 美国休斯顿的产业转型 | 第42-43页 |
1、美国休斯顿产业转型案例叙述 | 第42-43页 |
2、美国休斯顿产业转型经验与启示 | 第43页 |
(二) 美国洛杉矶的产业转型 | 第43-45页 |
1、美国洛杉矶产业转型案例叙述 | 第43-45页 |
2、美国洛杉矶产业转型经验与启示 | 第45页 |
(三) 大庆市的产业转型 | 第45-47页 |
1、大庆市产业转型案例叙述 | 第45-46页 |
2、大庆市产业转型经验与启示 | 第46-47页 |
六、东营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47-56页 |
(一) 东营市产业转型要坚持的原则 | 第47-48页 |
1、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7页 |
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重原则 | 第47页 |
3、培育接续产业原则 | 第47-48页 |
4、技术进步原则 | 第48页 |
5、突出经济效益原则 | 第48页 |
6、坚持社会效益原则 | 第48页 |
(二) 东营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 第48-56页 |
1、首先要打破传统观念,为产业转型扫清思想障碍 | 第48-49页 |
2、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延长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 | 第49页 |
3、积极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49-53页 |
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第53-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