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土地经济学论文--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论文

越西县古二乡土地整理规划及效益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依据第10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5-17页
        1.5.1 研究方法第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2.1.1 土地整理第17页
        2.1.2 土地整理规划第17-18页
        2.1.3 土地适宜性第18页
        2.1.4 土地利用程度第18页
        2.1.5 耕地整理潜力第18-19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19-21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9页
        2.2.2 系统理论第19-20页
        2.2.3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第20页
        2.2.4 土地经济供给理论第20-21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第21-31页
    3.1 区位概况第21-24页
        3.1.1 区位交通第21-22页
        3.1.2 自然条件第22-24页
    3.2 土地利用现状第24-29页
        3.2.1 土地利用程度第27-28页
        3.2.2 土地利用经济效果第28-29页
    3.3 基础设施现状第29-31页
        3.3.1 交通条件第29页
        3.3.2 排水灌溉设施第29-31页
第4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论证分析第31-43页
    4.1 研究区基础条件分析第31-39页
        4.1.1 研究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第31-32页
        4.1.2 土地适宜性评价第32-37页
        4.1.3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第37-38页
        4.1.4 基础设施分析第38-39页
    4.2 研究区开展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分析第39-41页
        4.2.1 研究区土地利用率及农业生产条件分析第39-40页
        4.2.2 研究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第40页
        4.2.3 研究区耕地布局分析第40页
        4.2.4 研究区耕地资源发展潜力现状第40-41页
    4.3 研究区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分析第41-43页
        4.3.1 土地整理规划符合其他规划的要求第41页
        4.3.2 土地整理优势分析第41-43页
第5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研究第43-55页
    5.1 研究区土地整理的目标第43页
    5.2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原则第43-44页
        5.2.1 因地制宜原则第43页
        5.2.2 经济高效原则第43页
        5.2.3 生态和谐原则第43-44页
        5.2.4 社会接受原则第44页
    5.3 研究区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模式第44-46页
        5.3.1 规划设计的理念第44-45页
        5.3.2 规划设计模式第45-46页
    5.4 总体规划设计布局第46-55页
        5.4.1 研究区框架问题识别及解决途径第46页
        5.4.2 研究区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第46-49页
        5.4.3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第49-50页
        5.4.4 灌溉与排水工程规划第50-52页
        5.4.5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第52-54页
        5.4.6 宣传工程规划第54-55页
第6章 研究区土地整理后效益评价第55-74页
    6.1 研究区耕地质量评价第55-62页
        6.1.1 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第55页
        6.1.2 评价指标选取及量化第55-57页
        6.1.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第57-58页
        6.1.4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分第58页
        6.1.5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第58-59页
        6.1.6 确定耕地利用等指数第59-62页
    6.2 效益分析第62-74页
        6.2.1 经济效益分析第62-67页
        6.2.2 社会效益分析第67-68页
        6.2.3 生态效益分析第68-69页
        6.2.4 综合效益分析第69-74页
论文主要结论及认识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权县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农村低保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东王营乡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