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缘起 | 第11页 |
1.2 研究的价值 | 第11-12页 |
1.2.1 理论价值 | 第11页 |
1.2.2 实践价值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感恩和感恩教育概述 | 第17-24页 |
2.1 感恩与感恩教育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感恩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感恩教育的定义 | 第18页 |
2.2 感恩教育的理论支撑 | 第18-22页 |
2.2.1 渊源:中国传统的感恩文化 | 第18-19页 |
2.2.2 借鉴:西方文明的感恩思想 | 第19-21页 |
2.2.3 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 第21-22页 |
2.3 感恩教育的价值功能 | 第22-24页 |
2.3.1 素质提升功能 | 第22页 |
2.3.2 人际协调功能 | 第22-23页 |
2.3.3 文化传承功能 | 第23-24页 |
第3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3.1 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4-27页 |
3.1.1 教育目标的问题 | 第24页 |
3.1.2 教育内容的问题 | 第24-25页 |
3.1.3 教育方法的问题 | 第25-26页 |
3.1.4 教育效果的问题 | 第26-27页 |
3.2 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自律意识不强 | 第27-28页 |
3.2.2 家庭教育不当 | 第28页 |
3.2.3 学校重视不够 | 第28-29页 |
3.2.4 社会环境不佳 | 第29-31页 |
第4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特点 | 第31-37页 |
4.1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 第31-32页 |
4.1.1 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 第31页 |
4.1.2 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情感 | 第31-32页 |
4.1.3 引导大学生的感恩行为 | 第32页 |
4.2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 第32-34页 |
4.2.1 父母劬劳之恩 | 第32-33页 |
4.2.2 明师指引之恩 | 第33页 |
4.2.3 社会护持之恩 | 第33页 |
4.2.4 祖国安定之恩 | 第33-34页 |
4.2.5 自然滋养之恩 | 第34页 |
4.3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特点 | 第34-37页 |
4.3.1 注重个体差异 | 第34-35页 |
4.3.2 注重情感沟通 | 第35页 |
4.3.3 注重实践体验 | 第35页 |
4.3.4 注重继承创新 | 第35-37页 |
第5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路径 | 第37-44页 |
5.1 解放思想,转变理念 | 第37-38页 |
5.1.1 从智育优先到德育优先 | 第37页 |
5.1.2 从戒律规训到精神引领 | 第37-38页 |
5.1.3 从传授灌输到对话自省 | 第38页 |
5.2 丰富内容,多元兼容 | 第38-39页 |
5.2.1 历史与现实并重 | 第38页 |
5.2.2 东方与西方相容 | 第38-39页 |
5.2.3 远处与身边比照 | 第39页 |
5.2.4 理论与实践结合 | 第39页 |
5.3 创新方法,提高实效 | 第39-41页 |
5.3.1 树立榜样,注重感恩教化 | 第40页 |
5.3.2 善用媒体,加强感恩宣传 | 第40-41页 |
5.3.3 营造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 第41页 |
5.4 健全机制,提供保障 | 第41-44页 |
5.4.1 规范感恩教育管理机制 | 第42页 |
5.4.2 建立感恩评价机制 | 第42页 |
5.4.3 创设感恩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