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采油螺杆泵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1.2 采油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及优势 | 第11-14页 |
1.2.1 采油螺杆泵的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1.2.2 采油螺杆泵的优势 | 第13-14页 |
1.3 新型采油螺杆泵 | 第14-15页 |
1.4 运动仿真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 第15-16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外摆线型单螺杆泵运动分析 | 第18-41页 |
2.1 外摆线型单螺杆泵骨线的形成 | 第18-26页 |
2.1.1 摆线的形成 | 第18-19页 |
2.1.2 普通外摆线衬套骨线的形成 | 第19-23页 |
2.1.3 短幅外摆线衬套骨线的形成 | 第23-26页 |
2.2 外摆线型单螺杆泵型线的形成 | 第26-30页 |
2.2.1 普通外摆线型骨线共轭副等距线型 | 第26-28页 |
2.2.2 短幅外摆线型共轭副等距线型 | 第28-30页 |
2.3 外摆线型共轭副等距曲线的运动分析 | 第30-37页 |
2.3.1 f 曲线和接触图 | 第30-31页 |
2.3.2 外摆线型共轭副等距曲线的接触状况分析 | 第31-33页 |
2.3.3 齿凸接触点处相对滑动速度 | 第33-35页 |
2.3.4 齿凹接触点处相对滑动速度 | 第35-37页 |
2.4 速度公式的应用 | 第37-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外摆线型单螺杆泵模型建立及运动仿真 | 第41-55页 |
3.1 建模系统开发 | 第41-47页 |
3.1.1 Solid Works概述 | 第41-42页 |
3.1.2 宏工具 | 第42-43页 |
3.1.3 Solid Works对象 | 第43-45页 |
3.1.4 开发过程 | 第45-47页 |
3.2 运动仿真分析 | 第47-54页 |
3.2.1 运动仿真及速度提取 | 第48-51页 |
3.2.2 速度公式的验证 | 第51-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外摆线型单螺杆泵结构参数优化 | 第55-65页 |
4.1 各性能指标的数学模型 | 第55-62页 |
4.1.1 过流面积 | 第55-58页 |
4.1.2 综合曲率 | 第58-61页 |
4.1.3 相对滑动速度 | 第61-62页 |
4.2 结构参数优化 | 第62-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附录1 双头短幅外摆线型单螺杆泵螺杆参数化建模程序代码 | 第66-68页 |
附录2 双头短幅外摆线型单螺杆泵衬套参数化建模程序代码 | 第68-72页 |
附录3 优化程序代码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发表文章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