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 关于妇女参政的研究 | 第10-12页 |
(二) 关于中共中央女委员比例数据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概述及发展状况 | 第15-29页 |
一、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概述 | 第15-17页 |
(一)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构成的主要特征 | 第16-17页 |
二、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产生的历史条件 | 第17-21页 |
(一) 共产国际的推动 | 第17-19页 |
(二) 先进思想的哺育和指引 | 第19-20页 |
(三) 妇女解放运动的广泛开展 | 第20-21页 |
三、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发展状况 | 第21-29页 |
(一) 规模:由较少数到相对规模化转变 | 第21-24页 |
(二) 受教育程度:由相对偏低到整体较高转变 | 第24-25页 |
(三) 担任职务:由相对单一到多样化转变 | 第25-26页 |
(四) 分管领域:由相对狭窄扩大到更广领域 | 第26-27页 |
(五) 决策影响力:由弱到强的发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 第29-41页 |
一、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 第29-32页 |
(一) 推进社会民主制度化 | 第29-30页 |
(二) 增强公民的民主参政意识 | 第30-31页 |
(三) 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 第31-32页 |
二、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发展推动妇女解放 | 第32-41页 |
(一) 组织妇女接受教育,整体提高妇女的素质 | 第32-34页 |
(二) 提倡婚姻自由,捍卫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 第34-36页 |
(三) 组织和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实现妇女的经济独立权 | 第36-38页 |
(四) 培养妇女干部,保障妇女的参政权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 第41-48页 |
一、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得以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1-44页 |
(一)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1-42页 |
(二) 平等团结的任职环境是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沃土 | 第42-43页 |
(三) 个人主观努力是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43-44页 |
二、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一) 中共中央女委员的比例偏低 | 第44-45页 |
(二)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的作用有待增强 | 第45-47页 |
(三) 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后备力量不足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推进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48-53页 |
一、完善保障机制,固化中共中央女委员发展的规范化程序 | 第48-49页 |
(一) 性别配额规定的具体化 | 第48-49页 |
(二) 特殊选举制度的可操作化 | 第49页 |
二、构建先进性别文化,优化中共中央女委员发展的环境 | 第49-51页 |
(一)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 第49-50页 |
(二) 加强媒体舆论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广泛认同 | 第50-51页 |
三、健全女干部培养选拔政策,增强中共中央女委员群体发展的后备力量 | 第51-53页 |
(一) 强化女性干部轮值、培训体制,储备德才兼备的人才 | 第51页 |
(二) 改善女性干部选拔、聘任方法,疏通成长与发展渠道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