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框架论文

Pushover分析方法在RC框架结构中应用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第12-13页
    1.4 Pushover分析方法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14页
    1.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第14-15页
    1.6 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Pushover分析方法第16-28页
    2.1 引言第16页
    2.2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假定第16页
    2.3 多自由度体系与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转换第16-18页
    2.4 基本步骤第18-19页
        2.4.1 结构荷载—位移曲线第18页
        2.4.2 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第18-19页
    2.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水平侧向力第19-21页
        2.5.1 固定侧向荷载分布第19-20页
        2.5.2 自适应性荷载分布形式第20-21页
    2.6 能力谱法第21-25页
        2.6.1 假设条件第22页
        2.6.2 能力谱法的基本步骤第22-23页
        2.6.3 需求谱的转换第23-25页
        2.6.4 能力谱法的特点第25页
    2.7 等效位移系数法第25-27页
    2.8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第28-35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假定和步骤第28页
    3.3 地震波的特性第28-29页
    3.4 地震波的类别第29页
    3.5 地震波的选用原则第29-30页
    3.6 结构的振动模型第30-32页
        3.6.1 层模型第30-31页
        3.6.2 杆模型第31页
        3.6.3 单柱框架模型第31-32页
    3.7 恢复力特征曲线第32页
    3.8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第32-33页
    3.9 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第33页
    3.10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四章 Pushover法在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第35-62页
    4.1 引言第35页
    4.2 5层框架结构数值分析第35-43页
        4.2.1 时程分析法地震波的选取第36-37页
        4.2.2 结构模型校验第37页
        4.2.3 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第37-40页
        4.2.4 Pushover分析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第40-41页
        4.2.5 结构层间剪力第41-42页
        4.2.6 结构的屈服顺序和破坏模式第42-43页
    4.3 7层框架结构的数值分析第43-50页
        4.3.1 结构模型校核第44-45页
        4.3.2 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第45-48页
        4.3.3 Pushover分析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第48页
        4.3.4 结构层间剪力第48-49页
        4.3.5 结构的屈服顺序和破坏模式第49-50页
    4.4 9层框架结构的数值分析第50-57页
        4.4.1 模态分析及弹性时程分析第51-52页
        4.4.2 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第52-54页
        4.4.3 Pushover分析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第54-55页
        4.4.4 结构层间剪力第55-56页
        4.4.5 结构的屈服顺序和破坏模式第56-57页
    4.5 对比分析第57-61页
    4.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Pushover分析方法的RC框架刚度调整算法第62-71页
    5.1 引言第62-63页
    5.2 影响多层偏心结构的因素第63-66页
    5.3 方法原理第66-67页
    5.4 数值模拟第67-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KiK-net强震记录场地调整系数的估计
下一篇:耗能段可替换的Y形偏心支撑抗震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