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导论 | 第9-13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 第9页 |
| (二)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1.历史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2.比较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3.实证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四)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1-13页 |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2.论文的不足 | 第12-13页 |
| 一、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的理论渊源 | 第13-14页 |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议制思想 | 第13页 |
| (二)列宁的代议制思想 | 第13-14页 |
| (三)我国1954年宪法中的代议制理念 | 第14页 |
| 二、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的历史变迁 | 第14-19页 |
| (一)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及依据 | 第14-15页 |
| (二)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法律文本的演变 | 第15-19页 |
| 三、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 第19-34页 |
| (一)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的现状 | 第19-21页 |
| 1.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定位与职能 | 第19页 |
| 2.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组成、产生、任期 | 第19-20页 |
| 3.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机构设置 | 第20-21页 |
| (二)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1-34页 |
| 1.人员结构有待改善 | 第21-27页 |
| (1)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偏大 | 第24页 |
| (2)兼职委员比例过高 | 第24-25页 |
| (3)由机关部门领导干部过渡过来的委员偏多 | 第25页 |
| (4)党员比例过高,与同级党委存在重合委员 | 第25-26页 |
| (5)知识结构不够合理 | 第26-27页 |
| 2.内设机构不尽合理 | 第27-34页 |
| (1)部分省市地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数量较少 | 第32页 |
| (2)工作机构设置混乱,各地不统一 | 第32页 |
| (3)办事机构设置混乱,各地不统一 | 第32-33页 |
| (4)大部分地区人大常委会没有设立派出工作机构 | 第33页 |
| (5)存在“重综合部门、轻业务部门”的倾向 | 第33-34页 |
| 3.小结 | 第34页 |
| 四、我国地方人大常委会组织建设的完善建议 | 第34-40页 |
| (一)改善人员结构 | 第34-37页 |
| 1.降低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 | 第34-35页 |
| 2.推进常委会组成人员专职化 | 第35页 |
| 3.降低由领导干部过渡过来的委员比例 | 第35-36页 |
| 4.降低党员比例,避免同级党委常委进入人大常委会 | 第36页 |
| 5.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知识结构 | 第36-37页 |
| (二)改善内设机构设置 | 第37-40页 |
| 1.增加部分省市地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数量 | 第37页 |
| 2.统一工作机构设置 | 第37-38页 |
| 3.统一办事机构设置 | 第38-39页 |
| 4.增加地方人大常委会派出工作机构数量 | 第39页 |
| 5.重视“业务部门”建设,促进“业务部门”发展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注释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