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赋予大学科技园更高的使命 | 第12页 |
1.1.2 大学科技园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 | 第12-13页 |
1.1.3 构建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现实紧迫性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1.4.1 运用多角度对大学科技园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 第17页 |
1.4.2 运用新的目标定位来进行大学科技园绩效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 第17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1.5.1 大学科技园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5.2 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的概念界定 | 第20页 |
1.5.3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 第22-33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1 三元参与理论 | 第22-23页 |
2.1.2 孵化器理论 | 第23页 |
2.1.3 三螺旋创新理论 | 第23-24页 |
2.1.4 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 第24页 |
2.1.5 区域创新理论 | 第24-25页 |
2.1.6 生态位理论 | 第25-26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6-31页 |
2.2.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2.2.2 大学科技园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2.2.3 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第29-31页 |
2.3 相关研究述评 | 第31-33页 |
2.3.1 研究的贡献 | 第31页 |
2.3.2 研究的不足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 第33-57页 |
3.1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 第33-34页 |
3.2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 | 第34-44页 |
3.2.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3.2.2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分布情况 | 第36-41页 |
3.2.3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企业发展情况 | 第41-43页 |
3.2.4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情况 | 第43-44页 |
3.3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现状分析 | 第44-48页 |
3.3.1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基本情况 | 第45-46页 |
3.3.2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发展特征 | 第46-48页 |
3.4 京沪两地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比较 | 第48-53页 |
3.4.1 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 第49页 |
3.4.2 京沪两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情况 | 第49-53页 |
3.5 上海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存在的问题 | 第53-57页 |
3.5.1 产学研结合水平有待提高 | 第53-55页 |
3.5.2 资本筹集存在障碍 | 第55-56页 |
3.5.3 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尚需完善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7-71页 |
4.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 第57-59页 |
4.1.1 大学科技园的传统功能定位 | 第57-58页 |
4.1.2 大学科技园具有世界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背景下的功能定位 | 第58-59页 |
4.2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趋势 | 第59-61页 |
4.2.1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国际化发展 | 第60页 |
4.2.2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协同创新网络发展 | 第60页 |
4.2.3 大学科技园将转向土地集约化和全要素、全过程的生态模式 | 第60-61页 |
4.3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1-67页 |
4.3.1 指标选取的总体思路 | 第61页 |
4.3.2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61-62页 |
4.3.3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立 | 第62-65页 |
4.3.4 各项指标的说明 | 第65-67页 |
4.4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建立 | 第67-71页 |
4.4.1 上海市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测评的原则 | 第67-68页 |
4.4.2 建立服务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 第68-69页 |
4.4.3 各项指标的说明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大学科技园综合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71-90页 |
5.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概述 | 第71-75页 |
5.1.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 第71-72页 |
5.1.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情况 | 第72-73页 |
5.1.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济发展情况 | 第73-75页 |
5.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 | 第75-84页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5-81页 |
5.2.2 基于规则的评价方法 | 第81-83页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3-84页 |
5.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服务满意度调查 | 第84-90页 |
5.3.1 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第84-85页 |
5.3.2 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 | 第85-88页 |
5.3.3 满意度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提高上海市大学科技园的对策建议 | 第90-95页 |
6.1 政府层面对策 | 第90-91页 |
6.1.1 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专属的配套政策设计 | 第90-91页 |
6.1.2 对园区进行战略方向定位指导,全面对接和融合区域发展重点大局 | 第91页 |
6.2 园区层面对策 | 第91-93页 |
6.2.1 进行园区企业绩效评估,健全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 第91-92页 |
6.2.2 加强园区企业合作交流,形成产业集群式的合作网络 | 第92页 |
6.2.3 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 第92页 |
6.2.4 积极开展国际研发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提升创新能级 | 第92-93页 |
6.3 大学层面对策 | 第93-95页 |
6.3.1 加强产学研合作,评估产学研合作效果 | 第93页 |
6.3.2 提高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认知,提供园区所需资源支撑 | 第93-9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附录 | 第101-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