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路径探析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13页
        1.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2-23页
        1.4.1 论文的创新第22页
        1.4.2 论文的不足第22-23页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基本问题概述第23-35页
    2.1 人格及理想人格第23-30页
        2.1.1 人格涵义及特征第23-27页
        2.1.2 理想人格涵义及特征第27-29页
        2.1.3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涵义及特征第29-30页
    2.2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第30-32页
        2.2.1 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第31页
        2.2.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第31页
        2.2.3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31-32页
    2.3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必要性第32-35页
        2.3.1 人格危机呼吁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第32-33页
        2.3.2 人格定型期强调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第33页
        2.3.3 大学生成长期需要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第33-35页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模式第35-51页
    3.1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理论基础第35-42页
        3.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35-37页
        3.1.2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理论第37-40页
        3.1.3 西方理想人格理论第40-42页
    3.2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现实依据第42-45页
        3.2.1 社会结构的变化第42-43页
        3.2.2 多元文化的冲突第43页
        3.2.3 人格结构的变化第43-44页
        3.2.4 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第44-45页
    3.3 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模式第45-51页
        3.3.1 健康人格第45-47页
        3.3.2 现代人格第47-48页
        3.3.3 道德人格第48-51页
第4章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现状第51-65页
    4.1 当代大学生人格的主要表现形式第51-53页
        4.1.1 独立人格与依附人格并存第51页
        4.1.2 利他人格与利己人格并存第51-52页
        4.1.3 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并存第52-53页
    4.2 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问题第53-57页
        4.2.1 自我意识矛盾第53-54页
        4.2.2 心理状态失衡第54-55页
        4.2.3 价值观缺失第55-56页
        4.2.4 行为模式消极第56-57页
    4.3 影响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第57-65页
        4.3.1 社会环境因素第57-59页
        4.3.2 高校教育因素第59-62页
        4.3.3 大学生自身发展因素第62-65页
第5章 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策略第65-80页
    5.1 发挥社会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影响第65-69页
        5.1.1 优化社会环境第65-66页
        5.1.2 树立先进榜样第66-67页
        5.1.3 加强舆论监督第67-68页
        5.1.4 和谐人际关系第68-69页
    5.2 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视第69-75页
        5.2.1 改进课堂教学第69-70页
        5.2.2 提高教师素养第70-71页
        5.2.3 重视道德教育第71-72页
        5.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72页
        5.2.5 增加社会实践第72-74页
        5.2.6 建设校园文化第74-75页
    5.3 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认同第75-80页
        5.3.1 激发自我实现需要第75-76页
        5.3.2 加强理性自我认知第76-77页
        5.3.3 增强自我道德修养第77-78页
        5.3.4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第78-80页
结语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84-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移动终端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下一篇:基础语文教材注释编写规范化研究--以四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