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本草著作有关训诂之研究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清代本草文献研究情况 | 第11-12页 |
2 清代本草著作训诂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3 清代小学家本草名物训诂研究情况 | 第13-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前言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9-73页 |
1 清代本草注释类著作概述 | 第19-23页 |
1.1 清代本草注释类著作概览 | 第19-20页 |
1.2 清代本草注释类著作的选择及研究版本 | 第20-23页 |
2 清代本草著作训诂研究 | 第23-45页 |
2.1 《本草崇原》 | 第23-25页 |
2.1.1 《本草崇原》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23页 |
2.1.2 《本草崇原》主要训诂特点 | 第23-25页 |
2.1.3 小结 | 第25页 |
2.2 《本经逢原》 | 第25-29页 |
2.2.1 《本经逢原》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25-26页 |
2.2.2 《本经逢原》主要训诂特点 | 第26-29页 |
2.2.3 小结 | 第29页 |
2.3 《本草经解》 | 第29-35页 |
2.3.1 《本草经解》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29页 |
2.3.2 《本草经解》主要训诂特点 | 第29-34页 |
2.3.3 小结 | 第34-35页 |
2.4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第35-37页 |
2.4.1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35页 |
2.4.2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主要训诂特点 | 第35-37页 |
2.4.3 小结 | 第37页 |
2.5 《神农本草经读》 | 第37-41页 |
2.5.1 《神农本草经读》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37-38页 |
2.5.2 《神农本草经读》主要训诂特点 | 第38-40页 |
2.5.3 小结 | 第40-41页 |
2.6 《本经疏证》 | 第41-45页 |
2.6.1 《本经疏证》其书及撰写特色 | 第41页 |
2.6.2 《本经疏证》主要训诂特点 | 第41-44页 |
2.6.3 小结 | 第44-45页 |
3 清代本草训诂与乾嘉考据学 | 第45-61页 |
3.1 乾嘉考据学相关概念 | 第45页 |
3.2 乾嘉考据的兴盛的原因 | 第45-47页 |
3.2.1 清初反理学思潮的必然趋势 | 第45-46页 |
3.2.2 清朝统治者的影响 | 第46页 |
3.2.3 政治、经济方面的客观社会条件 | 第46-47页 |
3.3 成书于乾嘉时期的本草训诂著作 | 第47页 |
3.4 乾嘉考据学对清代本草训诂的影响 | 第47-61页 |
3.4.1 乾嘉学风对清代本草训诂影响 | 第48-54页 |
3.4.2 乾嘉方法影响 | 第54-61页 |
4 清代本草训诂整体特点 | 第61-67页 |
4.1 取象比类,结合药物功用 | 第61-62页 |
4.2 尊经崇古,得益乾嘉考据 | 第62页 |
4.3 品味经典,处处斟字酌句 | 第62-63页 |
4.4 参考《纲目》,善于承上启下 | 第63-65页 |
4.5 临证目验,注重亲身考察 | 第65-66页 |
4.6 小结 | 第66-67页 |
5 清代本草训诂研究对中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启示 | 第67-73页 |
5.1 研究本草,立足经典 | 第67-68页 |
5.2 开拓药理,紧扣临床 | 第68-70页 |
5.3 辨别用药,与时俱进 | 第70页 |
5.4 补偏纠误,实证为先 | 第70-72页 |
5.5 小结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1. 创新点 | 第73-74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