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及其得失启示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3-21页
    一、选题的目的第13页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3-19页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9-20页
    四、研究的方法第20-21页
第一章 导论第21-31页
    一、相关概念辨析第21-27页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界定第27-31页
第二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发展轨迹第31-63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开端第31-34页
        (一)开启俄国化哲学教育第31-33页
        (二)从自发走向自觉第33-34页
    二、苏联哲学教育的多样化时期(十月革命—20 世纪20年代末)第34-42页
        (一)开展大众化教育的探索第35-38页
        (二)哲学教育的“百花齐放”第38-42页
    三、苏联哲学教育的一体化时期(20 世纪30年—50 年代中期)第42-48页
        (一)统一哲学教科书第42-44页
        (二)苏共党史里的哲学教育第44-46页
        (三)哲学史批判的意识形态控制第46-48页
    四、苏联哲学教育的改革与平稳发展时期(20 世纪50中期—80 年代中期)第48-57页
        (一)赫鲁晓夫时期哲学教育的改革第48-54页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哲学教育趋于稳定第54-57页
    五、苏联哲学教育的蜕变时期(20 世纪80中期——苏联解体)第57-63页
        (一)充满矛盾的意识形态教育改革第57-59页
        (二)民主化和公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第59-61页
        (三)用抽象的人道主义代替历史唯物主义第61-63页
第三章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第63-91页
    一、教育目标具有指向性第63-68页
        (一)哲学教育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历史统一第63-65页
        (二)实现目标的条件和手段第65-66页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第66-68页
    二、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第68-73页
        (一)哲学教育的单一主体第68-69页
        (二)涵盖全体民众的哲学教育第69-73页
    三、教育原则强调系统性第73-80页
        (一)科学性和彻底性相统一第73-76页
        (二)具体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第76-77页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相统一第77-79页
        (四)理论辩护和政治批判相统一第79-80页
    四、教学运行制度化第80-85页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度第81-82页
        (二)编写教科书的制度第82-83页
        (三)管理教学部门的制度第83-84页
        (四)开展课堂教学的制度第84-85页
    五、教学内容体系化第85-91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第86-87页
        (二)“两个主义”为主干的哲学教学体系第87-89页
        (三)“两个主义”体系的历史作用第89-91页
第四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得失第91-126页
    一、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得”第91-107页
        (一)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91-96页
        (二)巩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第96-100页
        (三)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第100-104页
        (四)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教育的发展第104-107页
    二、苏联哲学教育之“失”第107-126页
        (一)哲学教育行政化第107-110页
        (二)哲学教育简化为政治斗争工具第110-113页
        (三)哲学教育的教条主义倾向第113-116页
        (四)政治运动破坏了哲学教育生态第116-119页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第119-121页
        (六)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体性缺失第121-122页
        (七)从僵化到人道主义嬗变第122-126页
第五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启示第126-158页
    一、苏联哲学教育失误导致意识形态僵化第126-138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苏联意识形态建设第126-129页
        (二)反思苏联解体与哲学教育探索第129-131页
        (三)以苏为鉴,回归哲学教育本性第131-138页
    二、突破苏联哲学教学体系第138-148页
        (一)新中国哲学教学的苏联情结第138-141页
        (二)对苏联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第141-145页
        (三)超越苏联哲学教学体系第145-148页
    三、哲学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干扰第148-158页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第148-150页
        (二)反观我国主要社会思潮第150-155页
        (三)吸取苏联教训,科学引领社会思潮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研究项目第168-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微波毫米波器件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开拓与发展--刘开渠雕塑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