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新生代(界)论文--第四纪(系)论文

三江平原全新世以来沼泽湿地古植被与古环境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前言第14-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9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5-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4页
        一、全新世泥炭古气候与环境研究进展第17-20页
        二、植物残体研究进展第20-22页
        三、碳稳定同位素研究进展第22-23页
        四、三江平原全新世古植被、古环境研究进展第23-24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第24-27页
        一、研究内容第24-25页
        二、技术路线第25-26页
        三、创新点第26-27页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9-37页
    第一节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概况第29-34页
        一、地形地貌特征第30页
        二、气候特征第30-31页
        三、水文特征第31页
        四、植被特征第31-33页
        五、土壤特征第33页
        六、人类活动历史第33-34页
    第二节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第34-36页
        一、申家店概况第34页
        二、洪河概况第34-35页
        三、兴凯湖概况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37-45页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第37-39页
        一、申家店样品的采集第37页
        二、洪河样品的采集第37-38页
        三、兴凯湖样品的采集第38-39页
    第二节 年代序列的建立第39-41页
    第三节 植物残体分析方法第41-43页
        一、植物残体提取方法第41页
        二、植物残体的鉴定、统计方法第41-42页
        三、数据处理、分析及植物残体图的绘制第42-43页
    第四节 碳同位素分析方法第43页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沼泽湿地的植被演替规律第45-55页
    第一节 沟谷沼泽湿地植物残体分析结果第45-47页
        一、植物残体类型第45页
        二、植物残体分布特征第45-47页
    第二节 碟形洼地沼泽湿地植物残体分析结果第47-49页
        一、植物残体类型第47页
        二、植物残体分布特征第47-49页
    第三节 湖滨沼泽湿地植物残体分析结果第49-51页
        一、植物残体类型第49页
        二、植物残体分布特征第49-51页
    第四节 不同类型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过程研究第51-53页
        一、沟谷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过程第52页
        二、碟形洼地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过程第52-53页
        三、湖滨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过程第53页
    第五节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植被演替规律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典型碟形洼地沼泽植被的演替过程第55-63页
    第一节 沼泽化草甸物残体分析结果第55-57页
        一、植物残体类型第55页
        二、植物残体分布特征第55-57页
    第二节 灌丛湿草甸植物残体分析结果第57-58页
        一、植物残体类型第57页
        二、植物残体分布特征第57-58页
    第三节 典型碟形洼地沼泽植被空间演替过程第58-62页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三江平原全新世环境变化第63-99页
    第一节 三江平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第63-81页
        一、植物残体指标揭示的环境变化第63-75页
        二、碳同位素指标揭示的环境变化第75-76页
        三、植物残体和碳同位素揭示的环境变化对比分析第76-78页
        四、定量重建古水位第78-80页
        五、三江平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第80-81页
    第二节 全新世以来区域环境记录的对比第81-88页
        一、与东北地区泥炭环境变化记录的对比第81-84页
        二、与青藏高原气候记录的对比第84-85页
        三、与大尺度气候指标的对比第85-88页
    第三节 全新世以来突发事件的研究第88-92页
    第四节 三江平原全新世以来植被和环境变化机制浅析第92-98页
        一、三江平原古植被演替机制浅析第92-96页
        二、三江平原环境变化机制浅析第96-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9-101页
    第一节 结论第99-100页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催化糖苷化方法应用于肟的糖苷化及人参皂苷Rb2的合成
下一篇:基于生理学的舌头建模与动画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