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1. 绪论 | 第16-37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6-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8-2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1.2 耕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1.2.1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2.2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3 耕地健康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1.3.1 耕地健康源起 | 第27-28页 |
1.3.2 耕地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1.4 我国耕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1.5 耕地质量评价存在问题 | 第30-34页 |
1.5.1 评价因素中缺乏土壤污染等因素 | 第30-31页 |
1.5.2 评价方法的可嫁接性和移植性差 | 第31页 |
1.5.3 评价体系开放性不够 | 第31页 |
1.5.4 评价标准不统一 | 第31-33页 |
1.5.5 耕地质量概念及内涵不统一 | 第33-34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6.1 耕地健康评价过程 | 第34页 |
1.6.2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34页 |
1.6.3 耕地健康评价 | 第34页 |
1.6.4 耕地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页 |
1.6.5 健康耕地利用管护技术 | 第34-35页 |
1.7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5页 |
1.8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35-37页 |
2. 耕地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 | 第37-67页 |
2.1 耕地健康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37-40页 |
2.1.1 土壤肥力理论 | 第37-38页 |
2.1.2 食品安全理论 | 第38-39页 |
2.1.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 | 第39-40页 |
2.2 耕地健康评价的内涵与思路 | 第40-44页 |
2.2.1 概念界定及评价目标 | 第40-43页 |
2.2.2 耕地健康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43-44页 |
2.3 评价数据与资料 | 第44页 |
2.3.1 农用地分等资料 | 第44页 |
2.3.2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 | 第44页 |
2.3.3 基础及专题图件资料 | 第44页 |
2.3.4 数据和文本资料 | 第44页 |
2.4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4-55页 |
2.4.1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4-46页 |
2.4.2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46-50页 |
2.4.3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因素因子分析 | 第50-55页 |
2.5 耕地健康评价的方法 | 第55-65页 |
2.5.1 耕地健康评价单元划分 | 第55页 |
2.5.2 耕地健康评价方法 | 第55-60页 |
2.5.3 评价因素权重确定 | 第60-63页 |
2.5.4 耕地健康评价综合值确定 | 第63-64页 |
2.5.5 耕地健康评价结果 | 第64页 |
2.5.6 耕地健康影响因素权衡 | 第64-65页 |
2.6 耕地健康评价标准 | 第65-67页 |
3. 耕地健康评价应用研究 | 第67-111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67-73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68-70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0-73页 |
3.2 大丰市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73-75页 |
3.2.1 耕地质量 | 第73-74页 |
3.2.2 耕地产能 | 第74页 |
3.2.3 耕地环境 | 第74-75页 |
3.3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 第75-78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75-76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76-78页 |
3.4 参评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78-82页 |
3.5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2-108页 |
3.5.1 大丰市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第82-93页 |
3.5.2 大丰市耕地产能结果分析 | 第93-96页 |
3.5.3 大丰市耕地环境结果分析 | 第96-108页 |
3.6 大丰市耕地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 第108-111页 |
4.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间的权衡分析 | 第111-118页 |
4.1 耕地健康构成要素关联分析 | 第111-117页 |
4.1.1 耕地质量等与耕地产能等的关联分析 | 第114-115页 |
4.1.2 耕地环境等与耕地产能等的关联分析 | 第115-117页 |
4.1.3 耕地质量等与耕地环境等的关联分析 | 第117页 |
4.2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权衡 | 第117-118页 |
5. 耕地健康管护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118-123页 |
5.1 存在问题 | 第119-120页 |
5.1.1 研究区内极健康耕地面积小,部分耕地呈现亚健康状态 | 第119页 |
5.1.2 耕地质量、耕地产能正相关,二者与耕地环境负相关 | 第119页 |
5.1.3 耕地环境总体较优,个别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值偏高 | 第119-120页 |
5.2 对策和建议 | 第120-123页 |
5.2.1 严格保护利用健康耕地,加大治理亚健康耕地和不健康耕地的力度 | 第120页 |
5.2.2 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提高地力 | 第120-121页 |
5.2.3 控制排污,保护环境,减少水污染 | 第121-122页 |
5.2.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 第122-12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6.1 结论 | 第123-124页 |
6.1.1 界定耕地健康的概论及内涵 | 第123页 |
6.1.2 建立起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3页 |
6.1.3 制定耕地健康评价的标准 | 第123页 |
6.1.4 进行了耕地健康评价的应用 | 第123-124页 |
6.2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6.2.1 构建了区域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4页 |
6.2.2 进行了耕地健康指标间的权衡分析 | 第124-125页 |
6.2.3 对耕地健康评价进行了应用研究 | 第125页 |
6.3 展望 | 第125-127页 |
6.3.1 耕地健康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 第125页 |
6.3.2 耕地健康评价标准 | 第125页 |
6.3.3 耕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5-126页 |
6.3.4 耕地健康标准与人类健康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