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18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及难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5.1 大学城与大学城共享区 | 第14页 |
1.5.2 科技园区与科学城 | 第14-15页 |
1.5.3 产城融合 | 第15页 |
1.6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6.1 关于大学城建设发展的研究 | 第16页 |
1.6.1.1 国外发展研究 | 第16页 |
1.6.1.2 国内发展研究 | 第16页 |
1.6.2 关于大学城共享的研究 | 第16页 |
1.6.3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 | 第16-17页 |
1.6.4 关于大学科技园区的研究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大学城的产业集群及其效应分析 | 第18-23页 |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19页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18页 |
2.1.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18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2.1.4 集聚效应理论 | 第19页 |
2.2 大学城的产业集群 | 第19-21页 |
2.2.1 大学城教育产业集群 | 第19-20页 |
2.2.2 大学城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20-21页 |
2.2.2.1 硅谷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20页 |
2.2.2.2 中关村产业集群的形成 | 第20-21页 |
2.3 大学城集群效应分析 | 第21-22页 |
2.3.1 大学城集聚效应 | 第21页 |
2.3.2 大学城规模效应 | 第21页 |
2.3.3 大学城辐射效应 | 第21-22页 |
2.3.4 大学城互动效应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学城的资源共享与共享区研究 | 第23-39页 |
3.1 大学的职能与场所设施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大学的职能 | 第23页 |
3.1.2 大学场所的职能配置及其共享性 | 第23-24页 |
3.2 大学城共享资源的分类与共享形式 | 第24-29页 |
3.2.1 共享资源的分类 | 第24-26页 |
3.2.1.1 传统意义上的分类 | 第24-25页 |
3.2.1.2 基于集群效应的分类 | 第25-26页 |
3.2.2 大学城资源的共享形式 | 第26-27页 |
3.2.2.1 大学城高校间的资源共享 | 第26页 |
3.2.2.2 大学城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 | 第26页 |
3.2.2.3 大学城与城市的资源共享 | 第26-27页 |
3.2.3 共享资源的分层 | 第27-29页 |
3.3 大学城共享区规划的相关研究 | 第29-35页 |
3.3.1 国外大学城共享区研究 | 第29-31页 |
3.3.2 国内大学城的空间结构 | 第31-33页 |
3.3.3 国内大学城共享区的功能布局模式 | 第33-35页 |
3.4 国内外大学城共享区对比及发展启示 | 第35-36页 |
3.5 大学城共享区弹性空间结构的规划设想 | 第36-38页 |
3.5.1 弹性空间的提出 | 第36页 |
3.5.1.1 非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 | 第36页 |
3.5.1.2 弹性空间的定义 | 第36页 |
3.5.2 弹性空间的设想 | 第36-38页 |
3.5.2.1 设立弹性空间的意义 | 第36-37页 |
3.5.2.2 大学城共享区的弹性规划 | 第37页 |
3.5.2.3 大学城共享区弹性空间的具体设想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大学城的产城融合研究 | 第39-56页 |
4.1 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引入 | 第39页 |
4.1.1 产城融合内涵解析 | 第39页 |
4.1.2 大学城资源共享与产城融合 | 第39页 |
4.2 国内外大学城产城融合的案例研究 | 第39-44页 |
4.2.1 国外大学城的产城融合 | 第39-41页 |
4.2.1.1 美国硅谷 | 第39-40页 |
4.2.1.2 英国剑桥 | 第40页 |
4.2.1.3 日本筑波 | 第40-41页 |
4.2.2 国内大学城的产城融合 | 第41-42页 |
4.2.2.1 台湾新竹 | 第41-42页 |
4.2.2.2 北京中关村 | 第42页 |
4.2.2.3 武汉东湖 | 第42页 |
4.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2-44页 |
4.3 大学城与城市的产城互动 | 第44-46页 |
4.3.1 大学城与产业的互动 | 第44-45页 |
4.3.1.1 大学城内部的产业互动 | 第44页 |
4.3.1.2 大学城与城市的产业互动 | 第44-45页 |
4.3.2 大学城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 | 第45-46页 |
4.3.2.1 发展作用 | 第45页 |
4.3.2.2 发展模式 | 第45-46页 |
4.4 大学城与城市的演变 | 第46-51页 |
4.4.1 国外大学城与城市的空间演变 | 第46-47页 |
4.4.2 我国大学城与城市的空间演变 | 第47-50页 |
4.4.3 大学城与城市关系的演变 | 第50页 |
4.4.4 从大学城与城市的演变看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 第50-51页 |
4.5 研究型大学城向科学城的转变 | 第51-52页 |
4.6 大学城产城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52-53页 |
4.6.1 外部动力机制 | 第52-53页 |
4.6.2 内部动力机制 | 第53页 |
4.7 我国大学城产城融合的途径 | 第53-55页 |
4.7.1 协调动力机制 | 第53-54页 |
4.7.2 完善城市功能 | 第54页 |
4.7.3 加强与城市的互动 | 第54-55页 |
4.7.4 大学城与科技园区的融合 | 第5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基于资源共享与产城融合的福州大学城研究 | 第56-70页 |
5.1 福州大学城基本情况分析 | 第56-57页 |
5.1.1 产生背景 | 第56页 |
5.1.2 发展定位 | 第56页 |
5.1.3 发展目标 | 第56-57页 |
5.1.4 总体规划与空间结构分析 | 第57页 |
5.2 基于资源共享的福州大学城共享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研究 | 第57-62页 |
5.2.1 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功能布局分析 | 第57-60页 |
5.2.1.1 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功能布局 | 第57-58页 |
5.2.1.2 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问题分析 | 第58-60页 |
5.2.2 我国大学城共享区的发展误区 | 第60页 |
5.2.3 福州大学城中心共享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 第60-62页 |
5.2.4 对我国大学城共享区未来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 第62页 |
5.3 基于产城融合的福州大学城功能调整与空间优化研究 | 第62-69页 |
5.3.1 区位背景 | 第62-63页 |
5.3.2 海西高新科技园区概况 | 第63页 |
5.3.3 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第63-64页 |
5.3.4 大学城产城分离的形成与原因分析 | 第64-65页 |
5.3.5 空间结构优化 | 第65-69页 |
5.3.5.1 功能构成的调整 | 第65页 |
5.3.5.2 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65-67页 |
5.3.5.3 道路交通的梳理 | 第67页 |
5.3.5.4 配套设施的完善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