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 第11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第一节 稻田杂草发生及化学防除 | 第14-17页 |
1 杂草对作物的危害 | 第14页 |
2 稻田杂草种类及发生特点 | 第14-15页 |
3 稻田除草剂品种及其应用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稻田恶性稗属杂草及常用除稗剂品种 | 第17-19页 |
1 稻田稗属杂草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第17-18页 |
2 稻田常用茎叶处理除稗剂品种及应用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激素型除草剂二氯喹啉酸及其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1 二氯喹啉酸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2 二氯喹啉酸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6页 |
第二章 二氯喹啉草酮对稗属杂草生物活性及水稻安全性 | 第26-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6-2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1 二氯喹啉草酮对水稻安全性 | 第28-31页 |
2.2 二氯喹啉草酮对稗属杂草的生物防效 | 第31-32页 |
2.3 二氯喹啉草酮在水稻和杂草间的选择性指数 | 第32-33页 |
3 讨论 | 第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二氯喹啉草酮对水稻和稗草作用靶标机理研究 | 第34-5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35-3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1.3 ACC合酶活性抑制剂及其酶学底物的抑制或诱导效应验证 | 第37-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53页 |
2.1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硬稃稗乙烯物合成量变化差异 | 第39-41页 |
2.2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ACC合成量变化差异 | 第41-44页 |
2.3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ACC合酶活性变化差异 | 第44-45页 |
2.4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ACC氧化酶活性变化差异 | 第45-47页 |
2.5 外源添加ACC合酶活性抑制剂及其酶学底物的抑制或诱导效应 | 第47-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二氯喹啉草酮对水稻和稗草抗氧化防御系统生理相关指标研究 | 第56-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6-57页 |
1.2 测定方法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2.1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MDA含量变化差异 | 第58-60页 |
2.2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 | 第60-61页 |
2.3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SOD活性变化差异 | 第61-63页 |
2.4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CAT活性变化差异 | 第63-64页 |
2.5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POD活性变化差异 | 第64-66页 |
2.6 二氯喹啉草酮处理后水稻和稗草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差异 | 第66-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全文讨论 | 第70-74页 |
全文结论 | 第74-76页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