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6页 |
2.1.1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 第20-21页 |
2.1.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 第21页 |
2.1.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 第21-26页 |
2.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阳泉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现状 | 第30-36页 |
3.1 阳泉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0-31页 |
3.2 阳泉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4页 |
3.2.1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对象单一 | 第32页 |
3.2.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太低 | 第32-33页 |
3.2.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运行中出现监管空白 | 第33页 |
3.2.4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运行效果不理想 | 第33-34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6页 |
3.3.1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不科学 | 第34页 |
3.3.2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运行时遇到监管障碍 | 第34-35页 |
3.3.3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运行缺少督查环节 | 第35页 |
3.3.4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运行中缺少罚没手段 | 第35-36页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借鉴 | 第36-45页 |
4.1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6-42页 |
4.1.1 国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6-39页 |
4.1.2 国内其它地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9-42页 |
4.2 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启示 | 第42-45页 |
4.2.1 建立科学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 | 第43页 |
4.2.2 设置多样化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形式 | 第43页 |
4.2.3 健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运行需要的其他环节 | 第43-44页 |
4.2.4 建立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相关的配套制度 | 第44-45页 |
第5章 完善阳泉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建议 | 第45-54页 |
5.1 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征收方式 | 第45-47页 |
5.1.1 建立科学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标准 | 第45页 |
5.1.2 建立三方互动收缴模式 | 第45-46页 |
5.1.3 采取多种多样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方式 | 第46-47页 |
5.2 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47-50页 |
5.2.1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日常督查和保证金复审机制 | 第47-48页 |
5.2.2 建立明确的保证金返还标准 | 第48页 |
5.2.3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罚没机制 | 第48-50页 |
5.3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配套制度 | 第50-54页 |
5.3.1 将缴纳保证金作为开采矿山的必要条件 | 第50-51页 |
5.3.2 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信用评级系统 | 第51页 |
5.3.3 依据信用评级对企业实施不同的政策 | 第51-52页 |
5.3.4 鼓励公众广泛参与 | 第52-54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