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10-22页 |
1.1 2,3-丁二醇概述 | 第10-12页 |
1.1.1 2,3-丁二醇的理化性质 | 第10页 |
1.1.2 2,3-丁二醇的旋光异构体及其形成机制 | 第10页 |
1.1.3 2,3-丁二醇的用途 | 第10-11页 |
1.1.4 2,3-丁二醇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 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 | 第12-16页 |
1.2.1 菌种 | 第12-13页 |
1.2.2 微生物生成2,3-丁二醇的原料 | 第13页 |
1.2.3 微生物生成2,3-丁二醇的代谢途径 | 第13-15页 |
1.2.4 微生物法生产2,3-丁二醇代谢途径的改造 | 第15-16页 |
1.2.5 2,3-丁二醇分离提取 | 第16页 |
1.3 影响微生物发酵生产2,3-丁二醇的因素 | 第16-19页 |
1.3.1 pH对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2 溶氧对发酵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3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1.3.4 培养基成分对发酵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以乳清为原料生产2,3-丁二醇 | 第19-20页 |
1.4.1 乳清粉概述 | 第19-20页 |
1.4.2 利用乳糖发酵生产2,3-丁二醇研究进展 | 第20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立题依据 | 第20-2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5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2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4 主要溶液 | 第24页 |
2.1.5 主要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6 引物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2.2.1 种子培养 | 第25页 |
2.2.2 发酵方法 | 第25页 |
2.2.3 发酵条件优化方法 | 第25-26页 |
2.2.4 乳清粉预处理方法 | 第26页 |
2.2.5 发酵培养基优化方法 | 第26-28页 |
2.2.6 质粒的构建 | 第28-32页 |
2.2.7 菌株构建 | 第32-33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33-41页 |
2.3.1 α-氨基氮的测定 | 第33页 |
2.3.2 DNS法测定乳糖浓度 | 第33-34页 |
2.3.3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34页 |
2.3.4 β-半乳糖苷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2.3.5 乳糖通透酶酶活的测定 | 第35页 |
2.3.6 胞内总蛋白的测定 | 第35-36页 |
2.3.7 乙醇脱氢酶酶活的测定 | 第36-37页 |
2.3.8 发酵液中各成分含量的测定 | 第37-41页 |
3 结果和讨论 | 第41-67页 |
3.1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41-44页 |
3.1.1 不同菌株利用乳糖发酵产2,3-丁二醇的比较 | 第41-42页 |
3.1.2 底物的比较 | 第42页 |
3.1.3 利用乳清粉发酵能力比较 | 第42-44页 |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4-49页 |
3.2.1 初始pH | 第44页 |
3.2.2 培养温度 | 第44-45页 |
3.2.3 接种量 | 第45-46页 |
3.2.4 转速与装液量 | 第46-48页 |
3.2.5 正交优化 | 第48-49页 |
3.3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9-57页 |
3.3.1 氮源对发酵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2 磷元素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3.3.3 有机酸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4 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5 PB实验 | 第53-54页 |
3.3.6 CCD实验 | 第54-57页 |
3.4 发酵罐的放大实验 | 第57-62页 |
3.4.1 固定pH对发酵的影响 | 第57-59页 |
3.4.2 分段控制pH对发酵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3 控制转速对发酵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4 分批补料发酵提高2,3-丁二醇产量 | 第62页 |
3.5 乙醇脱氢酶基因的敲除对2,3-丁二醇合成的影响 | 第62-67页 |
3.5.1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62-63页 |
3.5.2 重组确实菌株的构建 | 第63-65页 |
3.5.3 重组菌株与原始菌株生长性能的比较 | 第65页 |
3.5.4 重组菌株与原始菌株乙醇脱氢酶酶活比较 | 第65页 |
3.5.5 重组菌株与原始菌株发酵性能比较 | 第65-67页 |
4 结论 | 第67-68页 |
5 展望 | 第68-6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第77-78页 |
8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