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第19-26页 |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三个基本制约因素 | 第19-20页 |
2.1.1 资源 | 第19页 |
2.1.2 环境 | 第19页 |
2.1.3 农业生产体系 | 第19-20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0页 |
2.2.1 农业机械化 | 第20页 |
2.2.2 农村可持续发展 | 第20页 |
2.3 农业机械化目标及发展概况 | 第20-22页 |
2.3.1 农业机械化的目标 | 第20-21页 |
2.3.2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 第21页 |
2.3.3 中国农业机械化已取得的成果 | 第21-22页 |
2.4 农村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第22页 |
2.4.1 农业创新扩展理论 | 第22页 |
2.4.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第22页 |
2.5 长沙市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 第22-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5页 |
3.1 经典分析模型 | 第26-29页 |
3.1.1 交叉系统工程方法模型 | 第26-27页 |
3.1.2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AHP模型 | 第27-29页 |
3.1.3 农村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AHP模型 | 第29页 |
3.2 AHP模型下的长沙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3.2.1 长沙农业机械化因素AHP量化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2.2 长沙农业机械化因素AHP量化分析结果 | 第30-32页 |
3.3 AHP模型下的长沙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3.3.1 长沙农村可持续发展因素AHP量化分析方法 | 第32页 |
3.3.2 长沙农村可持续发展因素AHP量化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长沙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量化研究 | 第35-52页 |
4.1 处理两者关系的国外经典模式借鉴 | 第35-36页 |
4.1.1 先开发,后治理模式 | 第35-36页 |
4.1.2 两者协调发展模式 | 第36页 |
4.2 农机整体水平与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36-48页 |
4.2.1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业GDP的关系研究 | 第36-37页 |
4.2.2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研究 | 第37-38页 |
4.2.3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业增加值的关系研究 | 第38-39页 |
4.2.4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39-40页 |
4.2.5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研究 | 第40-41页 |
4.2.6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研究 | 第41-42页 |
4.2.7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 第42-43页 |
4.2.8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43-44页 |
4.2.9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村社会福利水平的关系研究 | 第44-45页 |
4.2.10 农机整体水平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关系研究 | 第45页 |
4.2.11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业劳动力转移人数的关系研究 | 第45-47页 |
4.2.12 农机整体水平与农村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研究 | 第47-48页 |
4.3 农村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影响农机主要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48-51页 |
4.3.1 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48-49页 |
4.3.2 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农机装备水平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49页 |
4.3.3 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49-50页 |
4.3.4 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农村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50页 |
4.3.5 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与农村人口转移因素的关系研究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长沙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 第52-58页 |
5.1 基于交叉系统工程方法模型的两者关系的影响因素的提出 | 第52-54页 |
5.1.1 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 第52页 |
5.1.2 长沙市农村市场机制与社会服务水平因素 | 第52-53页 |
5.1.3 长沙市农村环境承载能力 | 第53页 |
5.1.4 长沙市农机装备水平 | 第53页 |
5.1.5 长沙市农业城镇化水平 | 第53页 |
5.1.6 长沙市农机政策支持因素 | 第53-54页 |
5.2 长沙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对策 | 第54-55页 |
5.2.1 实现长沙农民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加 | 第54页 |
5.2.2 实现农村市场机制与社会服务水平同步发展 | 第54页 |
5.2.3 因地制宜,有效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 第54页 |
5.2.4 树立长沙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第54-55页 |
5.2.5 稳步推进长沙市城镇化工作 | 第55页 |
5.2.6 多方争取项目,特别是国家项目 | 第55页 |
5.3 长沙市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55-57页 |
5.3.1 完善法律体系 | 第55-56页 |
5.3.2 建设技术体系 | 第56页 |
5.3.3 重视各种农业机械化创新 | 第56-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附录1:农业机械化直接影响矩阵 | 第65-66页 |
附录2:农业机械化综合影响矩阵 | 第66-67页 |
附录3:农村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矩阵 | 第67-68页 |
附录4: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影响矩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