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之治及其关系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法治的含义与价值 | 第9-19页 |
(一) 法治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 西方与中国的法治传统 | 第10-15页 |
1. 法治思想在西方的沿革 | 第10-13页 |
2. 中国的传统法治思想 | 第13-15页 |
(三) 现代中国语境下法治的内涵 | 第15-16页 |
(四) 法治的价值追求 | 第16-19页 |
二、德治的沿革与内涵 | 第19-39页 |
(一) “德”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古代德治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30页 |
1. 德治概念的形成:从周公到荀子 | 第20-26页 |
2. 德治理论的发展:从董仲舒到朱熹 | 第26-29页 |
3. 古代德治理论的特点 | 第29-30页 |
(三) 传统的德治实践 | 第30-35页 |
1. 德治实践与理论的差异 | 第30-31页 |
2. 德治实践的内容 | 第31-35页 |
(四) 现代德治的内涵 | 第35-39页 |
1. 范围小于古代的德治 | 第36页 |
2. 内容的变化 | 第36-39页 |
三、德法之治的关系 | 第39-64页 |
(一) 法治与德治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 第39-41页 |
1. 对现有理论争议的评析 | 第39-40页 |
2. 两种模式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 第40-41页 |
(二) 德法之治的相互作用 | 第41-46页 |
1. 法治对德治的促进作用 | 第41-43页 |
2. 德治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 第43-44页 |
3. 德法之治彼此间的消极作用 | 第44-46页 |
(三) 法治与德治的相互转化 | 第46-51页 |
1. 发生转化的对象 | 第46-47页 |
2. 转化的原因 | 第47-51页 |
(四) 德法之治关系的研究价值 | 第51-64页 |
1. 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 第52-55页 |
2.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 第55-58页 |
3. 提升公务员团体素质 | 第58-61页 |
4. 促进立法的及时调整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后记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