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南江县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成因机理与早期识别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3页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2.1 降雨入渗及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滑带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3 红层砂、泥岩崩解特性研究现状第19-20页
        1.2.4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现状第20-21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页
        1.3.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区域地质环境条件第23-38页
    2.1 地理位置第23页
    2.2 地形地貌特征第23-25页
    2.3 地层岩性特征第25-28页
    2.4 地质构造特征第28-34页
        2.4.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28-30页
        2.4.2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第30-31页
        2.4.3 研究区节理裂隙特征第31-34页
    2.5 气象与水文第34-36页
    2.6 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南江县滑坡分布特征与红层滑坡类型第38-51页
    3.1 南江县滑坡空间分布规律第38-44页
        3.1.1 滑坡分布与高程关系第38-39页
        3.1.2 滑坡分布与地层岩性关系第39-41页
        3.1.3 滑坡分布与地貌类型关系第41-42页
        3.1.4 滑坡分布与河流关系第42-44页
    3.2 南江县红层滑坡基本类型第44-51页
第4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典型实例分析第51-80页
    4.1 两面临空型滑坡基本特征第51-59页
        4.1.1 两面临空型滑坡的边界特征第51-53页
        4.1.2 两面临空型滑坡的形态特征第53-54页
        4.1.3 两面临空型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4-59页
    4.2 屋基湾滑坡第59-65页
        4.2.1 地质环境条件第59-61页
        4.2.2 滑坡基本特征第61-64页
        4.2.3 屋基湾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第64-65页
    4.3 断渠滑坡第65-70页
        4.3.1 地质环境条件第65-67页
        4.3.2 滑坡基本特征第67-69页
        4.3.3 断渠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第69-70页
    4.4 大院子滑坡第70-79页
        4.4.1 地质环境条件第71-72页
        4.4.2 滑坡基本特征第72-78页
        4.4.3 大院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第78-79页
    4.5 小结第79-80页
第5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失稳机理分析第80-114页
    5.1 滑带土的物理力学试验第80-87页
        5.1.1 天然滑带土的基本特性第80-82页
        5.1.2 滑带土的强度试验第82-87页
    5.2 含泥质岩崩解特性第87-90页
    5.3 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斜坡地质及入渗模型第90-99页
        5.3.1 斜坡地质模型第90-93页
        5.3.2 降雨入渗模型第93-99页
    5.4 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破坏模式第99-113页
        5.4.1 蠕滑—拉裂破坏模式第99-105页
        5.4.2 旋转—拉裂破坏模式第105-109页
        5.4.3 潜水和承压含水层混合破坏模式第109-113页
    5.5 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失稳机理第113-114页
第6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两面临空型滑坡早期识别第114-124页
    6.1 两面临空型滑坡演化过程第114-116页
        6.1.1 临空面和裂隙形成阶段第114页
        6.1.2 岩质滑坡形成阶段第114-115页
        6.1.3 土质滑坡形成阶段第115-116页
    6.2 两面临空型滑坡早期识别第116-120页
        6.2.1 地形地貌标志第116-118页
        6.2.2 岩性组合标志第118-119页
        6.2.3 坡体结构标志第119-120页
    6.3 两面临空型滑坡易发性分区第120-122页
        6.3.1 逻辑回归模型第120页
        6.3.2 逻辑回归模型评价流程第120页
        6.3.3 影响因子的选取及量化第120-121页
        6.3.4 易发性评价第121-122页
    6.4 小结第122-124页
结论及展望第12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贵州福泉小坝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AutoCAD和3DMAX的数字焦作三维景观建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