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不同来源铜绿假单胞菌运动性、耐药性、胞外多糖Psl产量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22页
    0.1 概述第12-20页
        0.1.1 铜绿假单胞菌概述第12-13页
        0.1.2 生物被膜概述第13-18页
            0.1.2.1 胞外多糖第13-17页
            0.1.2.2 多聚体菌细胞附属物第17-18页
            0.1.2.3 胞外 DNA第18页
        0.1.3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第18-20页
    0.2 菌株分析分类第20页
    0.3 实验目的及意义第20-22页
第1章 胞外多糖Psl与耐药性第22-31页
    1.1 材料和方法第22-25页
        1.1.1 材料第22-24页
            1.1.1.1 菌株第22-23页
            1.1.1.2 试剂、缓冲液和培养基:第23-24页
            1.1.1.3 仪器第24页
        1.1.2 方法第24-25页
            1.1.2.1 MIC检测第24页
            1.1.2.2 Psl多糖提取第24-25页
            1.1.2.3 Immuno-blotting检测Psl多糖第25页
            1.1.2.4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页
            1.1.2.5 统计结果并分析第25页
    1.2 结果第25-28页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26页
        1.2.2 菌株的耐药性与其分离地区及生存环境的关系第26-28页
        1.2.3 Psl多糖产量与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关系第28页
    1.3 讨论第28-31页
第2章 运动性差异分析第31-4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2-35页
        2.1.1 材料第32-33页
            2.1.1.1 检测菌株第32页
            2.1.1.2 试剂与培养基第32-33页
            2.1.1.3 仪器第33页
        2.1.2 方法第33-35页
            2.1.2.1 游动(Swimming)能力检测第33-34页
            2.1.2.2 颤触运动( twitching)能力检测第34页
            2.1.2.3 丛集运动( swarming)能力检测第34页
            2.1.2.4 鼠李糖脂分泌检测第34页
            2.1.2.5 统计学处理第34-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2.2.1 菌株的运动性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第36-38页
        2.2.2 鼠李糖脂与菌体生存环境及swarming之间的关系第38-39页
    2.3 讨论第39-40页
第3章 群体感应和毒力因子释放第40-5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3.1.1 材料第41-42页
            3.1.1.1 菌株第41页
            3.1.1.2 试剂与培养基第41-42页
            3.1.1.3 仪器第42页
        3.1.2 方法第42-44页
            3.1.2.1 绿脓素测定第42-43页
                1 )三划线平板色素直接观察第42页
                2 )菌液颜色观察第42页
                3 )色素提取测定第42-43页
            3.1.2.2 弹性蛋白酶的测定第43页
            3.1.2.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检测第43-44页
    3.2 结果第44-48页
        3.2.1 不同条件下生长菌株产生绿脓素的水平第44-47页
        3.2.2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毒力因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第47-48页
        3.2.3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与毒力因子的关系第48页
    3.3 讨论第48-50页
第4章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第50-5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4.1.1 材料第50-51页
            4.1.1.1 菌株第50页
            4.1.1.2 试剂与培养基第50-51页
            4.1.1.3 仪器第51页
        4.1.2 方法第51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4.2.1 吸附能力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第51-52页
        4.2.2 吸附能力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第52-53页
    4.3 讨论第53-55页
第5章 结论及展望第55-58页
    5.1 细菌所生存的环境不直接影响菌体的抗药性,导致细菌抗药的主要诱因是所生存环境中抗生素的存在。不同国家来源的菌株耐药性的差异很可能与各国对抗生素使用的限制程度有一定关系第55页
    5.2 多糖产量较高的菌与产量很低的菌可能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抵御抗生素的策略第55页
    5.3 液体环境菌株尤其是寡营养环境大多具有运动性,体内菌株大多丧失部分或者全部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对于除了 CF病人体内的其他生存环境来说是必要的。swarming相对swimming和twitching来说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第55-56页
    5.4 两种毒力因子释放比例均为人体来源大于自然环境来源,体表来源大于体内来源。自然环境来源菌株无群感效应信号分子缺陷型,而且不产信号分子的菌株全都为人体来源。可见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对于铜绿假单胞菌的生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自然环境中第56页
    5.5 自然环境菌株具有吸附能力比例远大于人体环境,且液体环境中具有吸附能力菌株比例也较高,体表菌株中具有吸附能力和强吸附能力比例要远大于体内第56-57页
    5.6 影响吸附能力的因素有许多,除Psl产量、鞭毛和菌毛外,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弹性蛋白酶分泌等也可能对吸附能力有影响第57页
    5.7 CF病人来源菌株多不具有运动性,Psl产量、毒力因子释放水平和吸附能力较低且大多菌株浮游状态具有耐药性的原因可能是人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长期选择的结果第57页
    5.8 进一步工作方向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符号缩写说明第65-6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经济因素和绿地管理方式对城乡梯度上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
下一篇: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转化烟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