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研究 | 第11-13页 |
1.3.3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4 滑坡治理研究 | 第15-16页 |
1.3.5 滑坡监测技术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兰成渝输油管道滑坡段勘查及稳定性分析 | 第19-45页 |
2.1 滑坡段勘察方式 | 第19-20页 |
2.2 勘查区环境条件 | 第20-24页 |
2.2.1 自然条件 | 第20-22页 |
2.2.2 地质环境 | 第22-24页 |
2.3 滑坡基本特征及危害 | 第24-26页 |
2.3.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2.3.2 滑坡(体)物质结构特征 | 第25-26页 |
2.3.3 潜在滑面与滑带土基本特征 | 第26页 |
2.3.4 滑床基本特征 | 第26页 |
2.3.5 滑坡危害对象 | 第26页 |
2.4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与评价 | 第26-44页 |
2.4.1 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 第26-31页 |
2.4.2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分析 | 第31-32页 |
2.4.3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评价及参数取值 | 第32-35页 |
2.4.4 计算模型与计算方法的确定 | 第35-38页 |
2.4.5 滑坡推力及稳定系数计算成果 | 第38-42页 |
2.4.6 滑坡发展趋势分析 | 第42-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兰成渝输油管道滑坡段管道治理 | 第45-59页 |
3.1 治理工程总体设计 | 第45-46页 |
3.1.1 防治工程等级、计算参数及设计标准 | 第45-46页 |
3.1.2 防治工程布置 | 第46页 |
3.2 治理工程设计 | 第46-58页 |
3.2.1 抗滑桩工程设计 | 第46-56页 |
3.2.2 截水沟工程设计 | 第56-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基于滑坡段管道分析的管道监测 | 第59-71页 |
4.1 监测内容 | 第59-60页 |
4.1.1 监测方法与要求 | 第59页 |
4.1.2 监测布置 | 第59-60页 |
4.1.3 监测频率 | 第60页 |
4.1.4 基准点 | 第60页 |
4.1.5 监测点 | 第60页 |
4.2 监测方法及精度 | 第60-62页 |
4.2.1 平面及高程系统 | 第60-61页 |
4.2.2 水平位移监测网的施测 | 第61页 |
4.2.3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施测 | 第61-62页 |
4.2.4 技术人员和使用仪器情况 | 第62页 |
4.3 监测数据分析和主要结论 | 第62-70页 |
4.3.1 监测点数据分析 | 第62-63页 |
4.3.2 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 第63-66页 |
4.3.3 垂直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 第66-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1-72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133页 |
附录一 滑坡整体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 第79-80页 |
附录二 滑坡次及剪出口A稳定性及推力计算条分图 | 第80-81页 |
附录三 滑坡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 | 第81-92页 |
附录四 次级剪出A推力及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92-101页 |
附录五 抗滑桩内力及侧应力计算 | 第101-113页 |
附录六 抗滑桩配筋计算结果表 | 第113-119页 |
附录七 监测点分布图 | 第119-121页 |
附录八 JC1-JC10监测数据 | 第121-133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