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绿化系统规划论文--城乡各类型绿化地规划论文

基于参数化方法的城市住区热环境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课题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4页
        1.2.1 城市住区的绿色设计优化过程第14-17页
        1.2.2 城市住区现有绿色评价体系第17-19页
        1.2.3 面向方案阶段的设计优化工具第19-21页
        1.2.4 参数化设计与多目标优化第21-22页
        1.2.5 住区室外环境的快速计算方法第22-23页
        1.2.6 总结与讨论第23-24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第24-27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3 工作框架第26-27页
第二章 城市住区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第27-51页
    2.1 概述第27页
    2.2 研究背景第27页
    2.3 优化设计方法第27-32页
        2.3.1 优化设计阶段的界定第28页
        2.3.2 人机结合优化系统的必要性第28-29页
        2.3.3 基于参数化设计方法的优化系统结构第29-30页
        2.3.4 多目标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第30-32页
    2.4 优化目标及评价指标的筛选第32-36页
        2.4.1 评价指标的筛选第33-34页
        2.4.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第34-35页
        2.4.3 评价指标与适应值的换算第35-36页
    2.5 优化平台和模型生成方法的确立第36-39页
        2.5.1 参数化软件平台简介第36-37页
        2.5.2 参数化模型的原理第37-38页
        2.5.3 住区模型生成范例第38-39页
    2.6 智能优化算法和计算插件的选择第39-50页
        2.6.1 进化算法的发展现状第40-41页
        2.6.2 进化寻优算法的原理第41-44页
        2.6.3 参数化设计寻优插件第44-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住区热岛强度定义及空间尺度的实验研究第51-74页
    3.1 概述第51页
    3.2 研究现状第51-54页
        3.2.1 住区的内部环境第51-53页
        3.2.2 住区周边的城区热环境第53页
        3.2.3 中尺度气象条件的影响第53-54页
        3.2.4 研究不足第54页
    3.3 研究方法第54-60页
        3.3.1 测试住区与时间第54-57页
        3.3.2 热岛计算的基准温度选取第57页
        3.3.3 测点布置第57-58页
        3.3.4 热环境测试第58-59页
        3.3.5 热环境设计参数测试第59-60页
    3.4 实测结果第60-67页
        3.4.1 测试日天气条件第60-61页
        3.4.2 热岛计算的基准温度第61页
        3.4.3 住区气温第61-62页
        3.4.4 住区热环境设计参数第62-65页
        3.4.5 住区测点气温第65-67页
    3.5 分析与讨论第67-73页
        3.5.1 城区热岛强度第67-68页
        3.5.2 住区热岛强度第68-70页
        3.5.3 住区测点热岛强度第70-72页
        3.5.4 热岛空间尺度分级第72-73页
    3.6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基于改进绿色CTTC模型的住区热岛强度计算第74-90页
    4.1 概述第74页
    4.2 绿色CTTC模型简介第74-75页
    4.3 改进绿色CTTC模型第75-77页
        4.3.1 太阳辐射热扰与热时间常数计算方法的改进第75页
        4.3.2 太阳辐射-树木-气温算法的改进第75-77页
        4.3.3 阴影率计算的确定第77页
    4.4 住区微气候测试方法第77-80页
        4.4.1 测试住区第77-79页
        4.4.2 测试方法第79-80页
        4.4.3 测试时间第80页
    4.5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80-87页
        4.5.1 城区微气候第80-83页
        4.5.2 住区微气候第83-86页
        4.5.3 树木对流换热率第86-87页
    4.6 模型性能验证第87-89页
        4.6.1 住区气温第87-88页
        4.6.2 住区热岛强度第88-89页
    4.7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住区遮挡效应与建筑表面风压差的计算第90-104页
    5.1 概述第90页
    5.2 研究现状第90-92页
    5.3 模拟方法及验证第92-96页
        5.3.1 模拟工况第92-93页
        5.3.2 模拟参数的设置第93-95页
        5.3.3 模拟方法的验证第95-96页
    5.4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6-100页
        5.4.1 单栋建筑风压差系数第96-97页
        5.4.2 住区风压差系数第97-98页
        5.4.3 风压差系数比第98页
        5.4.4 住区建筑风压差系数第98-100页
    5.5 住区建筑风压差的计算方法第100-103页
        5.5.1 遮挡效应表征参数第100-102页
        5.5.2 住区建筑风压差的参数化模型第102-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六章 绿色住区优化设计软件平台的开发第104-154页
    6.1 概述第104页
    6.2 软件平台框架第104-106页
    6.3 参数化建模模块第106-116页
        6.3.1 模块功能的设定第106-107页
        6.3.2 主要参数的算法第107-110页
        6.3.3 模块程序的编制第110-114页
        6.3.4 模块性能的验证第114-116页
    6.4 方案评价计算模块第116-141页
        6.4.1 模块功能的设定第116-117页
        6.4.2 关键参数的算法第117-124页
        6.4.3 模块程序的编制第124-125页
        6.4.4 模块性能的验证第125-141页
    6.5 方案性能优化模块第141-153页
        6.5.1 模块功能的设定第141-142页
        6.5.2 主要参数的算法第142页
        6.5.3 模块程序的编制第142-145页
        6.5.4 模块性能的验证第145-153页
    6.6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结论与展望第154-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8页
附录一 住区热环境设计参数实测数据第168-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2-175页
致谢第175-176页
附件第176页

论文共1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石墨烯和铈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