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思路 | 第14-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2.3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47页 |
2.1 实验型文化相关研究 | 第19-24页 |
2.1.1 实验型文化的概念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实验型文化的维度与测量 | 第20-22页 |
2.1.3 实验型文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结果 | 第22-23页 |
2.1.4 实验型文化的作用结果 | 第23-24页 |
2.2 即兴能力相关研究 | 第24-32页 |
2.2.1 即兴能力的概念内涵 | 第24-26页 |
2.2.2 即兴能力的维度与测量 | 第26-28页 |
2.2.3 即兴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2.4 即兴能力的作用结果 | 第29-32页 |
2.3 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 第32-37页 |
2.3.1 企业绩效的概念内涵 | 第32-33页 |
2.3.2 企业绩效的分类 | 第33-34页 |
2.3.3 企业绩效的测量 | 第34-35页 |
2.3.4 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2.4 环境动态性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2.4.1 环境动态性的概念内涵 | 第37页 |
2.4.2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 第37-38页 |
2.4.3 环境动态性的影响作用 | 第38页 |
2.5 实验型文化、即兴能力、企业绩效与环境动态性四者的关系研究 | 第38-43页 |
2.5.1 实验型文化与即兴能力 | 第38-40页 |
2.5.2 即兴能力与企业绩效 | 第40-42页 |
2.5.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42-43页 |
2.6 以往研究述评 | 第43-47页 |
3 实验型文化维度结构探索 | 第47-55页 |
3.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47-49页 |
3.2 范畴提炼与模型构建 | 第49-52页 |
3.3 实验型文化问卷设计与检验 | 第52-55页 |
3.3.1 实验型文化问卷设计 | 第52-53页 |
3.3.2 实验型文化量表检验 | 第53-55页 |
4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55-63页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55-56页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56-63页 |
4.2.1 实验型文化与即兴能力 | 第56-58页 |
4.2.2 即兴能力与企业绩效 | 第58-59页 |
4.2.3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59-60页 |
4.2.4 假设汇总与关系模型 | 第60-63页 |
5 数据收集、描述和变量结构分析 | 第63-75页 |
5.1 研究工具 | 第63-64页 |
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64-65页 |
5.3 样本数据描述 | 第65-66页 |
5.4 变量结构分析 | 第66-75页 |
5.4.1 问卷信度分析 | 第66-67页 |
5.4.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67-69页 |
5.4.3 模型拟合与检验 | 第69-75页 |
6 假设检验 | 第75-83页 |
6.1 相关分析 | 第75页 |
6.2 假设检验 | 第75-80页 |
6.3 假设检验结果 | 第80-83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3-94页 |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83-88页 |
7.1.1 实验型文化维度结构 | 第83-84页 |
7.1.2 实验型文化对即兴能力的影响 | 第84-86页 |
7.1.3 即兴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86-87页 |
7.1.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 第87-88页 |
7.2 研究贡献 | 第88-89页 |
7.3 管理启示 | 第89-92页 |
7.3.1 促进对实验型文化的认识与培养 | 第89-90页 |
7.3.2 强化对即兴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 第90-91页 |
7.3.3 提升对环境动态性的理解和把握 | 第91-92页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1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