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天线:按波段和波的传播方式分论文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工作安排第15-19页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5-17页
        1.3.2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7-19页
第二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第19-32页
    2.1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工作原理第19-20页
    2.2 阵列单元之间的空间相位延迟第20页
    2.3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相移特性的分析方法第20-26页
        2.3.1 孤立单元模型第21页
        2.3.2 无限周期单元模型第21-26页
    2.4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四种典型的相位补偿方式第26-29页
        2.4.1 加载传输线型第26-27页
        2.4.2 旋转型第27-28页
        2.4.3 槽缝型第28-29页
        2.4.4 可变尺寸型第29页
    2.5 微带反射阵列单元的相位补偿原理第29-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带宽分析第32-41页
    3.1 天线单元的相移特性指标第32-34页
        3.1.1 最大移相范围第33页
        3.1.2 单元容差敏感度第33页
        3.1.3 带宽第33-34页
    3.2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带宽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4-37页
        3.2.1 馈源的工作带宽第34页
        3.2.2 单元之间的间距第34-35页
        3.2.3 不同位置单元空间延迟的相位补偿误差第35页
        3.2.4 阵列单元自身的工作带宽第35-37页
    3.3 拓展带宽的解决方案第37-40页
        3.3.1 通过降低单元Q值来拓展带宽第37-40页
        3.3.2 通过增加谐振单元来拓展带宽第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新结构宽带反射阵列单元第41-52页
    4.1 缺口双方环单元第43-46页
        4.1.1 单元结构第43页
        4.1.2 单元结构参数对移相性能的影响第43-46页
    4.2 三圆环单元第46-51页
        4.2.1 单元结构第46-47页
        4.2.2 单元结构参数对移相性能的影响第47-51页
    4.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设计第52-64页
    5.1 反射单元的组阵设计方法第52-53页
    5.2 Ku波段 5×5 宽带反射阵列设计第53-58页
        5.2.1 组阵设计第53-55页
        5.2.2 阵列仿真与加工测试第55-58页
    5.3 Ka波段 1×15一维阵列设计第58-63页
        5.3.1 组阵设计第58-60页
        5.3.2 阵列仿真与加工测试第60-63页
    5.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64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4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阻抗表面在阵列天线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认知雷达目标跟踪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