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思路、框架与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简要评析 | 第14-19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三)简要评价 | 第18-19页 |
第二章 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第19-29页 |
一、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资产概况 | 第19-22页 |
(一)有效信贷增长平稳 | 第19-20页 |
(二)资产价值创造能力加强 | 第20-21页 |
(三)经营计划执行良好 | 第21页 |
(四)资产质量考验加剧 | 第21-22页 |
二、A银行苏州分行现行信贷风险管理举措 | 第22-29页 |
(一)采用内部评级进行管理 | 第22-24页 |
(二)采用年度授信进行集中管控 | 第24-25页 |
(三)采用贷后风险管理进行监控 | 第25-27页 |
(四)借助C3信贷管理系统群进行系统化作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9-41页 |
一、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信贷风险状况趋于劣化 | 第29-30页 |
(二)信贷产品结构不合理 | 第30-32页 |
(三)信贷客户信息审查不到位 | 第32页 |
(四)信贷风险管理重心失衡 | 第32-33页 |
(五)信贷精细化管理亟待加强 | 第33页 |
二、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 | 第33-41页 |
(一)区域性、行业性风险集中暴露 | 第33-37页 |
(二)贷款投向高度集中 | 第37-38页 |
(三)信货防假治假形势严峻 | 第38-39页 |
(四)贷后管理不深入 | 第39页 |
(五)信贷风险管理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 第39-41页 |
第四章 优化A银行苏州分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 第41-54页 |
一、调优行业投向,推进有效信贷投放 | 第41-45页 |
(一)有效控制投放风险 | 第41-43页 |
(二)加强重点领域投放 | 第43-45页 |
二、强化结构调整,实行信贷组合管理 | 第45-48页 |
(一)优化信贷资产组合 | 第45-47页 |
(二)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 第47-48页 |
三、高度重视信息调查,防范信息不对称 | 第48-49页 |
(一)落实尽职调查要求 | 第48-49页 |
(二)加强财务真实性调查 | 第49页 |
(三)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核查 | 第49页 |
(四)加强房地产抵押担保调查 | 第49页 |
四、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杜绝懈怠心理 | 第49-51页 |
(一)细化放款审核管理 | 第49-50页 |
(二)做细做实现场检查 | 第50页 |
(三)加强账户资金监管 | 第50页 |
(四)加强押品管理 | 第50-51页 |
(五)完善贷后管理例会制度 | 第51页 |
(六)建立贷后失职渎职追责机制 | 第51页 |
五、持续推进信贷风险精细化管理 | 第51-54页 |
(一)应对外部环境管理 | 第51-52页 |
(二)应对内部环境管理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一、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54页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三、本文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