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及变形控制技术--以核桃湾隧道进口段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软岩含义及变形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软岩偏压隧道支护理论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2.3 软弱围岩变形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隧址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30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1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21-23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3-26页 |
2.4 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9页 |
2.5.1 地表水 | 第27-28页 |
2.5.2 地下水 | 第28-29页 |
2.6 地震 | 第29页 |
2.7 地应力 | 第29-30页 |
第3章 核桃湾隧道软弱围岩特征分析 | 第30-55页 |
3.1 概述 | 第30-35页 |
3.1.1 软岩物质组成 | 第30-32页 |
3.1.2 软弱围岩分类 | 第32-35页 |
3.2 隧道软弱岩体结构特征 | 第35-42页 |
3.2.1 软弱结构面描述 | 第35-37页 |
3.2.2 结构面类型及发育规律 | 第37-38页 |
3.2.3 隧道轴线与结构面组合关系 | 第38-40页 |
3.2.4 隧道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 第40-42页 |
3.3 核桃湾隧道围岩力学特性 | 第42-45页 |
3.3.1 软岩物理力学试验 | 第42-43页 |
3.3.2 节理化软岩力学性质 | 第43-45页 |
3.4 软岩偏压隧道变形破坏规律 | 第45-54页 |
3.4.1 软岩隧道变形破坏迹象 | 第45-50页 |
3.4.2 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 | 第50-53页 |
3.4.3 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软岩偏压隧道开挖力学行为 | 第55-73页 |
4.1 有限差分法原理及FLAC3D建模 | 第55-60页 |
4.1.1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FLAC3D软件特点 | 第55-56页 |
4.1.2 数值计算本构模型 | 第56-57页 |
4.1.3 隧道围岩支护条件 | 第57页 |
4.1.4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57-60页 |
4.2 开挖断面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60-65页 |
4.2.1 正交试验基本概念及步骤 | 第60-61页 |
4.2.2 试验参数及正交表格选取 | 第61-65页 |
4.3 洞周应力及位移特征分析 | 第65-69页 |
4.3.1 主应力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4.3.2 剪应力增量云图 | 第67页 |
4.3.3 位移及塑性区域 | 第67-69页 |
4.4 隧道围岩纵向变形规律 | 第69-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核桃湾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 第73-83页 |
5.1 数值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73-80页 |
5.1.1 计算结果汇总 | 第73-74页 |
5.1.2 各因素极差分析 | 第74-77页 |
5.1.3 各因素方差分析 | 第77-80页 |
5.2 软岩变形控制基本原则 | 第80页 |
5.3 软岩偏压隧道台阶断面优化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1. 结论 | 第83-84页 |
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2页 |